梅子黄时雨

时间:2018-06-21浏览:1138

■上官嘉琪

槐枫清润,泥香半和。绿荫出过,梅雨霏微。风细细远山冷,晓濛濛雾色稠。贺铸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柳宗元有“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苏轼有“三旬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时间悄悄去,梅雨渐渐来。

这时候小雨浥尘,江流如涌,正是观赏瀑布的大好时节。无锡民间就有梅雨季节“到黄公涧游大水”的风俗。唐代诗人张继曾于黄公涧赋诗“春申祠宇空山里,古柏阴阴石泉水。日暮江南无主人,弥令过客思公子。萧条寒景旁山村,寂寞谁知楚相尊。当时珠履三千客,赵使怀惭不敢言。”山间清新绝尘,缀水珠绿意盎然,草树掩映间瀑布飞湍而下,如雷轰鸣,白珠子飞溅,扑起一泼水丝如烟。贯入水泊,又恍然如一晚澈夜。山中又有惠山寺,更添一片清净地,颇有“寺门烟雨里,混作白龙看”之意趣。

《红楼梦》“拢翠品茶”中妙玉用“旧年蠲的雨水”煮“老君眉”,可见其高雅不俗。用梅雨水煮茶,如今看来不可思议,可在古时却是文人雅士钟爱的品茶风尚。江淮品茗逸兴者,以为鲜茶灵水利于养生又宜于养心,而《茶解》有“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一句,梅雨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煮茶乃是极佳。再加上梅雨时节朦胧出尘的意境,可谓如歌如幻。好景配好茶,岂不乐乎?在清代苏州文士顾禄的《清嘉录》中还记载了苏州地区的节令习俗:“居人于梅雨时备缸瓮收蓄雨水,以供烹茶之需,名曰梅水。”清人徐士铉《吴中竹枝词》“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熏蒸润绿苔。瓷瓮竟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就是对此的最好写照。

同时,梅雨时节又潮湿阴暗,室内往往闷热颓靡,需注意除湿。“六月六,晒红绿”指的就是梅雨时分易长霉,出梅后定要晒伏。古时人们在端午节前常以艾草、菖蒲、苍术等做成熏香粉,在铜炉中闷燃,用烟雾来除湿祛秽。屋中香气淡而不薄,散而不走,调节身心,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芒种时节民间还有煮梅的习俗,将梅子与甘草、山楂、冰糖同煮,既可消夏袪热,又可开胃排湿。也因湿气重,季节变换,人的起居饮食也要相应作出调整——梅雨时节应晚睡早起,勤换衣洗澡,饮食清淡,宜多喝汤饮茶,以降火平心。

晚春后,冥冥细雨湿榴花,更添梅子酒。再放晴,听树上蝉鸣,又是一年夏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