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研支团周亚星:用一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时间:2018-09-28浏览:597

■学生记者 陈玉娇 梁耐娆 沈烨成

“周老师!周老师!”学生们惊喜地喊着,像是看到了久违的亲人。9月,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学校又开学了,周亚星回到曾经朝夕相处的昭觉,来看看自己最舍不得的孩子们。

“周老师,您放心,我会好好学习的。”“我想告诉您,您发的衣服,我们都很喜欢,谢谢您和支教团。”“您永远都是我们的老师。”这些两个月前的临别寄语,周亚星都还历历在目。

周亚星是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2013级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本科生,现已保送至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动力工程专业读研。本科毕业后,他带队前往国家级贫困县昭觉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工作。

作为浙江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昭觉分团团长的周亚星,回忆起自己的支教生涯,道出了昭觉支教团成员曾经的艰辛和感动。“我们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被支教”到支教孩子们

亚星还在初中的时候,他们学校来了一位东南大学支教团的地理老师。老师用电脑向同学们展示五彩斑斓的外部世界、缤纷多彩的大学生活,还把自己的未来规划讲给孩子们听。慢慢地,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拓宽了视野,求知欲、好奇心也被点燃。14岁的亚星在心里悄然种下了“走出去”的梦。

经过亚星的努力学习,他考上了浙江大学,并跟随浙江大学学生心系西部协会参加了为期15天的陕西官村中学支教活动。15天很短暂,亚星觉得自己只够给孩子们种下梦想,却没有时间陪伴他们实现。孩子们在追梦路上遇到的疑惑和困难,可能会因为没有人陪伴而感到失落、无助,甚至放弃。于是,他选择加入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到四川省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从事为期1年的支教活动。

亚星说:“虽然对于大学生而言,一年的时间很宝贵,但是这短暂的一年,若能让平凡的青春变得不平凡,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一年,对于我们来说是青春,对于孩子们来说,可能影响其一生。”

爱心在支教中传承

“支教最重要的,是把孩子们教育好,尤其是你手把手教的孩子。”在昭觉,周亚星被分配到东晨中学,担任初一年级两个班级的英语老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亚星发现孩子们的知识基础都很薄弱,有些孩子普通话都不太流畅,支教老师用正常语速说一句话,孩子们可能只能听懂其中一半的意思。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吸收课堂知识,亚星上课时往往会穿插有趣的图片和视频,以此不断唤醒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一个学期下来,周老师收获捷报,两个班级的英语成绩均高于相同层次的学生班级,这让他感到十分欣慰。

更让周亚星感动的是和孩子们之间的感情。寒假来了,他从昭觉回家,他跟孩子们说自己要走了,下学期再回来。但很多孩子都只理解了前半句话,以为周老师不回来了,万分不舍,纷纷给周老师准备了小礼物、写信。还有小朋友哭着对他说不要走,想让他一直教他们。

寒假一过,周老师回来发现班里的孩子少了一个!他急忙询问校方,第一时间和孩子取得了联系。这个十五岁的小男孩,家庭条件艰苦,母亲又生病住院,家里经济来源全依赖辛苦打工的父亲一人。他觉得自己是家里的长子,必须为父亲分担压力,就萌生了去广东打工补给家里的想法。为了让孩子重回课堂,周老师帮助他申请了资金援助,并告诉他唯有好好学习,才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这名孩子最终得以重返校园,继续学业。

很快,一年支教生涯进入尾声。在最后一节班会上,亚星拿着话筒,酸涩地说着临别的嘱咐和不舍,突然,一个小女孩抢走了话筒,坚定地说:“周老师请你放心,我和我们班的同学,会好好学习,将来去杭州找你。”孩子们都给周老师折了千纸鹤,写满了I love you。其中,当初那个担起家庭重任的15岁小男孩,写的是:“我以后会好好学习,好好打工,像你一样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亚星很欣慰,因为爱心的传承,在昭觉潜移默化地发生了。

志愿的火焰生生不息

1999年,第二届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第一次踏上昭觉这片热土开始,浙大学子赴昭觉支教已有20载。尽管浙大支教团20年来始终坚守在昭觉一线,但是昭觉的教育现状依旧不容乐观。由于昭觉县生源不断扩大,昭觉县师资还比较缺乏。光是原本三个年级加起来才1200多名学生的东晨中学,此次开学预计新生人数将超过1000人。

除此之外,周亚星在支教期间发现昭觉各学校普遍缺少兴趣课,学生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针对这一现象,周亚星带领其他三位成员,从打破空间局限、学科局限,几乎零成本的“网课”入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外面的世界,培养尽可能多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周亚星带头联系了文化中国项目,首次在昭觉县宝洁希望小学、民族小学开设了“云上花开”网络课程,向孩子们展示外面的美景、趣事,通过视频互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与此同时,支教团还联系了杭州行知中学等学校“倾听大山的声音”,与昭觉县民族中学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组织书信交流,帮助孩子们在有外界关爱和看护的条件下健康茁壮成长。

作为支教团昭觉分团团长,周亚星经常在课余时间下乡去到昭觉的角角落落,调研当地学生的需求,积极联系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当地学生搭建与外界的沟通桥梁,一年的时间里,他与团员们一起总共为昭觉当地贫寒学子筹集价值350余万的物资,改善当地教学环境。“不论是短短几天的支教,还是长达数年的支教,每一种爱心支教都应该被支持。老师能够带给孩子宽阔的视野,播种孩子稚嫩的梦想,引导孩子规划未来,只要不是甩手掌柜——支教时间到了就不再管孩子,对山里的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利大于弊的过程。”周亚星说,“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能够加入到支教的队伍当中,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为当地的孩子带去知识的力量。”

如今,周亚星已经结束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回到浙江大学开启新的人生篇章,现阶段他选择学好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毕业后我想继续去西部基层服务,争取成为一名基层选调生,为西部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