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

时间:2018-09-28浏览:362

卢亦泰:

娄工不求功名利禄,只是遵从本心,凭着“喜欢”二字驰骋万亩沙地,造福千方百姓,这样的人生境界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学习。

本次实践中我主要负责新闻宣传与图片后期,我觉得要投入全力去把这件事做精细,做到最好。一方面更好地体现我们实践的意义,同时实践照片也是我们小分队在实践中的风采,是我们在这短短几天内美好的回忆。

郑铁俊:

第一次前往沙漠,第一次站在沙丘上,第一次真实地感受沙漠,亲眼所见证到沙漠掩盖公路,吞噬农田的场景,才真正对沙漠化的严重性有了一个落实的概念。治沙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所有人的齐心协力,需要新的、好的治沙方法的推广。

邢振宁:

我们动手在徐礼根教授治沙团队的治沙实验点布置了沙障,亲自体验了娄志平工程师进行了数十年的工作,工作并不十分有趣,并且重复性强,工作量大。但正因如此,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帮为了西部地区奋斗的优秀的浙大人内心深处的热情。我为他们感到骄傲,也希望自己能够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

尤泽珺:

作为生长在西北的当地人,这次实践,应该是我离沙漠最近的一次。总出现在地理书上看见的“草方格”治沙法,其实很多年以前开车路过沙漠时还是能看到,但是这次来到乌兰布和沙漠,发现其实这种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和局限性,在听徐教授和娄工程师讲解的时候,才真正理解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从未想过,在离浙大千里之外的阿拉善,在离我家乡如此之近的地方,也有浙大人的身影,帮助当地农民,为西部默默服务。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我钦佩浙大人这种奉献精神的同时,也为我自己是一名浙大人而自豪。

周诗意:

第一次看见金黄的沙漠,第一次看见静卧在沙漠中间的碧湖,第一次风沙扑面,一张口就吃进许多沙子,第一次一边走在沙丘之上一步一滑,一边听治理沙漠的企业家和学者谈起多年的扎根沙漠的经验。这次沙漠之旅教会了我很多,治沙人的坚韧顽强、沙漠变黄金的生财有道,还有浙大人将科研融入实践的创新精神。

虞卿磊:

我很敬佩徐老师和娄工程师这样的人,一旦认准自己心里的目标,便一往无前,无论身都不能停下他们前进的脚步。他们更是牺牲小家,成全大家,常年在外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自己的家人,全身心的投入治沙事业。

徐银星:

我们去实地体验治沙防沙。要爬上一个挺陡的坡,沙子很滑,需要抓着旁边的草才能上去。我们也参与了亲自布置纱帐的活动,先插一根木棍在沙里,在用锤头把它锤进去,然后拉上网,用铁丝紧紧地固定在木棍上,隔几十厘米立一根木棍,以此类推。方法很简单,实践起来也很容易,顿时觉得、娄工的智慧真的不简单。

这次社会实践我担任的是照片拍摄的工作,记录下了大家的努力付出,很辛苦但很值得!

李悠然:

在沿路采访途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沙漠里沙质松软,第一次在上面行走的同学们都一脚深一脚浅的感到寸步难行,娄工年事已高,走在沙漠中却如履平地,边走边时不时停下来检查沙障情况,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背影。在蒙草集团参观当地治沙成果的时候,徐礼根老师一路紧跟工作人员,仔细询问当地的每一种植物及其特点,因为他一贯以来就是将生态修复与当地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找出最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理。徐老师的这种精神也非常让我敬佩。

徐铭婕:

实践期间,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或因沙子太滑而爬不上沙丘,或因天气炎热而轻微中暑,或因道路过于颠簸而有些难受,最严重的一次,我们的大巴车陷入沙子中无法移动。

经历了这些困难后,我们不禁思考,我们只短短几天就遇到如此多的苦难,那么频繁来到沙漠治沙的徐老师和娄工,是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克服了多少困难啊。由此,对徐老师和娄工的敬佩之前又深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