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举步维艰到迈向一流

时间:2018-10-18浏览:296

■贾仁清

浙江大学培养农科研究生的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1942年),在农业经济研究所的五个研究方向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到1952年共培养21名研究生。

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国家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1953年至1965年),原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期间有11个学科先后共招收培养研究生47名,招收副博士研究生5名,研究生教育为“初创探索阶段”。1966年至1976年因“文革”中断了研究生教育。

1978年高等学校恢复招收培养研究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施改革开放路线,于1980年国家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体系,确定我国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度和研究生培养模式。从此,原浙江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进入到了深化改革、稳定快速发展阶段。

创建发展博士、硕士点学科,壮大导师队伍 1981年由国务院首批批准原浙江农业大学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批准土壤学、蔬菜学2个传统优势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11个。在此后重点抓提高传统学科,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经过七批评审批准,到1998年并校前,发展到拥有3个一级学科、1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点学科数量已居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第三位,浙江省属高校第一位。

1981年由国务院批准原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学朱祖祥院士、蔬菜学李曙轩教授2位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后经国务院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81年至1993年)分5批批准43名博导,博导数量居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第三位。1995年开始国家改革博导评审办法,由学校自行审定(1996年至1998年)批准47名博导,原浙江农业大学累计有90名教授研究员(其中兼职9名)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另外,学校批准300余名具备招收培养研究生条件的正副教授为硕士生导师。为农科研究生教育在新的浙江大学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改善培养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到1998年“四校合并”新浙江大学成立前,原农大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生物物理学、蔬菜学、茶学),7个浙江省重点学科,7个浙江省重点扶持学科。1999年有7个学科被评为农业部重点学科,数量位居全国农业院校第三位。并拥有5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3个浙江省重点研究实验室。为提高学科水平和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了较好的软件和硬件条件。

2017年浙江大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表现优异,A类学科数39个,居全国高校第一,其中与农学类相关一级学科有11个,名列农业院校前列。

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原浙江农业大学在校研究生规模,从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初期100人左右,到1998年,发展到575人,其中博士生266人,硕士生309人,增加了5倍多。博士生教育规模居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第三位,浙江省属第一位。

国家改革开放,促进了高校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发展。原浙江农业大学受国家教委委托,从1985年起成为招收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的重点高校之一,1987年又被列为招收用英语授课和指导培养外国来华留学硕士生、博士生的全国试点院校之一。

研究生课程建设成绩显著。原浙江农业大学全校共开设研究生课程470多门。其中博士生课程80多门,硕士生公共课程40多门,硕士生专业课程350余门。由学校生物技术研究所开设的博士生公共课程“分子生物学原理及基因工程实验技术”居全国农业院校领先水平。

博士学位论文学术水平名列前茅。在1999年至2001年三年中,农业昆虫及害虫防治学科、植物营养学学科、土壤学学科等4篇博士学位论文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对作者毕业博士生和指导教师发给荣誉证书和奖牌,给予表彰。

目前浙江大学已向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新征程阔步前进,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浙大“求是”创新精神为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把农学类学科早日达到“世界一流”目标而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