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曼与求是园的武术

时间:2018-11-01浏览:689

■学生记者 陈书梦

“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是中国的骄傲,也是我的骄傲。”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高级教练、武术国家级裁判徐曼说。

1996年,徐曼从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毕业后专职从事武术教练,2007年进入浙江大学后承担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全校公共武术的教学工作,担任浙江大学武术队教练和学生柔道协会指导教师。

在徐曼的指导下,浙江大学武术队在国内外大赛上屡创佳绩,累计获得世界武术锦标赛金牌6枚,亚运会金牌3枚,全国性单项比赛金牌100余枚。

7岁那年,徐曼懵懵懂懂地迈进了武术的大门。进入大学后开始系统学习理论知识,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她意识到武术并非仅仅是动作套路,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的深厚的精神文化意蕴。

这个理念不仅指导着她本人的习武过程,也指导着她之后的教学生涯。她坚信学习武术不仅是要学习实践动作,更应当传承武术的“精气神”,将武术从动作层面延伸到精神层面,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开展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既不能为“武术而武术”,钻研艰深的理论而缺乏对武术本身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的感情与理解,也不能只会单纯的“拳打脚踢”,而没有对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身份概念。

于是在浙大执教的过程中,她始终将武术文化与理论融入教学,既开设武术、太极拳、剑术等实践项目,也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概论这类理论课程,来更全面而深入地传承与发扬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

“徐老师对武术的科学见解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武术内涵有很大帮助”,能源工程学院2015级本科生戴喻栋回忆到,“之前学习双刀时,看过视频学过简单的套路后觉得自己有模有样,但是直到训练课上徐老师亲自讲解动作的文化由来与技巧后,才知道在套路演练中究竟该如何把握武术精髓而非仅仅流于表面。

生物工程食品学院2015级本科生朱晓天从大一就加入了徐曼的武术队,曾获得过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男子软器械第一,象形拳第二的成绩。他回忆到,因为缺少基础,他曾经历过痛苦的入门过程,比如从进入武术队到能较为完美地做一字马就花了近半年的时间,但现在的他已经精通三节棍、虎拳和南拳。

另外,他还发现专业学习与武术锻炼两者可以相辅相成,“学习是对脑力的锻炼,运动是对体力的开发,两者结合能够让人收获一种身心合一的感觉。”曾不断练习并细细揣摩发力时如何停顿并最终在身体上达到协调的朱晓天,慢慢发现在武术套路演练中收获的对协调性的认知,可以为如何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这一问题提供特别的借鉴。

“武术有利于浙大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也有利于让新时代青年一辈承担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使命。”徐曼强调。而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们的责任感也越来越强。初中便开始接触武术,并在大二进入浙大武术队的人文学院2015级本科生狄子炎就说:“近十年的不竭缘分让我体会到,一方面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另一方面武术套路又具有独特的观赏性。”在洛杉矶比赛时,他对国外浓厚的习武氛围颇有感触,“虽然武术在迅速国际化,但它在国内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作为青年一代,学习并推广中国武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