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史,原来可以这样有趣

时间:2018-11-01浏览:1126

■学生记者 范咏洋

“最近热播的《延禧攻略》大家都看了吗?今天我们要品鉴的这幅画就是关于乾隆皇帝与他的后妃们,”经过这么一问,同学们一下子来了精神,“这幅《乾隆及后妃图卷》中的后妃形象与剧中人物虽有差异却也有几分神似,比如富察皇后这一角色与画像中的形象十分相像,眼神和面容都极为谦和,而剧中的女主角魏璎珞与画像中一样,气场十足。”

其实,在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老师高念华的这门中国绘画史课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到的中国画的“似”与“真”,她引入火极一时的网络电视剧《白夜追凶》,并对剧中外形相同但是个性不同的双胞胎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出“气质俱盛”才是荆浩认为的中国画的目标这一结论。

如此“紧跟时代潮流”的老师深受学生喜爱,在浙大匿名教评系统“查老师”里学生对高念华的评分为9.94。有学生写到:上高老师的课不像上课,更像是看一部纪录片,听一堂讲座,看一集《百家讲坛》,和学识渊博的朋友聊一下午天。

“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了解作家的个性有利于同学对作品风格的掌握与理解。”高念华在课程的设计与构思中,特意加入了对画家人物本身的讲述。比如,“元四家”之一的倪瓒是出了名的洁癖,在介绍其作品时,高念华便讲述了其“留客夜榻,恐有所秽,时出听之”的趣事,使其“惜墨如金”的形象、孤独而纯粹的作画风格更易于体会。而谈到明朝徐渭自由癫狂的画风时,高念华老师引入明末袁宏道所著《徐文长传》来介绍其人生经历,使学生更易理解其“不求形似求生韵”的作画特点。

“尽管这些画家离我们很遥远,但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真正感受到他们曾经如此鲜活地存在过,也像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过着或平凡或特别的生活。这让我在看画时不再仅仅是看画了,更想透过画去挖掘画中的精神,让我对美有了更深的理解。”丹青学园2018级本科生游艺回忆到。

以徐渭创作的小品文为佐证,对其绘画作品进行解读;从经济与政治方面来研究明代绘画中的矛盾;用创新思维研究中国画中的光线……这些新颖有趣的研究都是学生提交的期末论文选题。“上课超级有趣,认识了好多历史上的人物,也思考了好多事,论文是看完八本书、五六篇论文,查了很多资料后一个字一个字地码上去的。”有学生在查老师上写到。“希望学生能感受到中国艺术的温度,在课后更深入的自我探寻。”这正是高念华对学生的期待。

除了理论知识的讲述,高念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国画之美,将学期最后一堂课设计为国画实践课,把学生带到书画社教室亲手作画,在实际绘画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感受国画的韵味。

在课程设计和讲授方面,高念华付出了不少心血,而她一路坚持的动力源自三年前的一个心愿。

2015年,建院90周年的故宫博物院特别推出“《石渠宝笈》特展”,近200件珍品悉数亮相故宫武英殿和延禧宫,其中包括《游春图》《清明上河图》《伯远帖》冯承素摹《兰亭序帖》等重量级书画国宝。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6米长的《清明上河图》是近10年以来首次全卷打开,引来如织游人。

也正是在这次展览上,高念华发现很多游人在长达十二个小时的排队等待之后,只是一睹《清明上河图》真迹便作罢,很少有人关注到其他名气稍弱的作品。除了倍感惋惜,高念华更意识到对中国绘画史知识进行普及的重要性。于是,她开始筹备这门高评分通识课,并于2016年春学期正式开始授课。

高念华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恰当的比喻,使拗口晦涩的专业知识立马变得浅白易懂。在这门课上,国画不单是绘于纸上的作品,更成为了反映时代特色与见证历史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