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与使命

时间:2018-12-14浏览:1376

■刘智毅

作为一名刚刚入职的新浙大人,我随队前往贵州湄潭追寻浙江大学西迁足迹,仔细地体味岁月的痕迹,在每一处前辈曾停留、学习、生活的地方驻足回望。西迁往事带给我们的启迪与智慧,留下的精神与故事,是我们永可传扬的财富与宝藏。于我而言,在这个时间点感受浙大文军长征的恢弘庄重、历尽艰险,无疑是最好的浙大第一课。

在行前培训上,朱荫湄老师与我们分享了许多她的父亲母亲与湄潭的往事。其中,有一点令我记忆尤为深刻。朱老师告诉我们,多年以后,当朱祖祥院士回首湄潭岁月时说,在湄潭有两点是他一辈子受益无穷的财富。第一是当时多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第二是当时湄潭的艰苦条件磨练了浙大人敢于吃苦的精神。

于是,在出发之前,我带着许多的好奇,想对当时的艰苦环境一探究竟,更想去体会在当时战火纷乱,连生命都随时可能受到威胁的背景下,浙大人怎样奋发进取,创造了辉煌的年月,并成为浙大人永远的精神食粮。

当我站在湄潭的土地,当西迁纪念馆的一幅幅老照片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苦乐,当浙江大学的校歌满怀深情地被唱响,我心中的谜团一一解开。越是了解,越是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这是入职浙大后,第一次有了这么强的归属感与使命感。

是的,当时湄潭的环境极其艰苦,而我读到的更多的,是“爱”。这里的“爱”,有诸多的内涵。第一是湄潭百姓对浙大人的爱。当时的许多民居、庙宇都被用作浙大的校舍或活动场所,有许多同学与当地百姓居住在一起。试想,如果没有百姓的接纳、关怀与热情,浙大人怎可安心学习工作?第二是浙大人对事业的爱。虽然身处险境与困境,可是浙大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脚步从未曾停止。湄潭时期涌现了大批国之栋梁、学术大师,艰苦卓绝却以苦为乐,物质生活的匮乏却有着精神生活的无比富足。一张张老照片,一张张鲜活的浙大人的面庞,我看到的不是苦痛与颓丧,而是鲜活的精神风貌,充满朝气与希望。

历史留给后人的种种,最为弥足珍贵的,是我们能以史为鉴,带着自省去创造新的历史。湄潭之行结束后,我在回杭州的途上思绪纷繁,感慨万千。个人的命运永远是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在大的时代背景下,要顺势而为,更要借势而为。我们要学会敏锐地去把握人类历史和国家发展的契机,明确科研的最终要义仍是以人为本。所以,对课题的选择、走向、目标的确立和项目的实施,都要以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探索生命本质,解决民生为导向。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远离了战火与饥荒。我们幸运地获得了优质的资源,不用像我们的前辈为生命安全和吃穿用度而担忧。我们已经没有了物质层面的“苦”。那么,当代的“吃苦精神”如何体现?我想,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我们,最重要的是能够抵御外部世界的诱惑,保持初心。能够静心于自己的事业,守得住一份寂寞,认定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选择了高校教师这份职业,正是因为自己对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的尊崇与敬畏,希望无论世事变幻,我都能保持这份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