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心之行

时间:2018-12-14浏览:309

■李荣鹏

2018116日至8日,参加浙大党委教工部组织的“重走西迁路”活动,重温那段青春朝气、壮怀激烈的岁月,感怀颇多。有人说,贵州是“洗胃·洗肺”的地方,我感觉贵州更是一个洗心的地方。无论是浙大西迁博物馆,还是遵义会议会址,一件件展品、一段段尘封的往事,都对我内心有着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洗心”之行,让我对有国才有家有了深刻感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毫无疑问,“西迁”正是这种国难当头背景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文化自救,也与当时整个时代同频共振。

“洗心”之行,让我了解了蜚声海外的浙大声望。“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当这悠长而深远的旋律,在浙大西迁纪念馆响起,感觉身体的每一寸肌肤都由衷地感动。离乡背土的西迁人是不幸的,他们原本平静的学习生活被打破了,或许他们的亲人从此天各一方,或许他们即将完成的实验数据还没有保存,又或许他们在西迁路上染疾患病甚至失去生命,但西迁人留给后人的财富是巨大的。如今的湄潭处处都有浙大的烙印:可桢路、浙大路、求是路,这些同浙大息息相关的词语在湄潭随处可见,西迁改变的不仅是浙大,还有湄潭。正如校歌里所说的“何以新之,开物前民”。

“洗心”之行,让我懂得了历久弥新的求是精神。学者的第一要义还是科学研究。浙大西迁展览馆里面陈列西迁过程中的科研成果,当时科研环境艰苦,然而不管是竺可桢老校长,还是王淦昌、苏步青等大家的成果都令人叹服、敬佩。求是精神的本质在于探索真正基础性、开创性的问题,并不断寻求事情的答案。西迁的浙大人正是受求是精神的感召,勇于探索,才有了如此令人敬佩成绩。知行合一、致良知,参观过程中这几句话不时萦绕心田。求是精神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求是精神也会历久弥新。

“洗心”之行,让我看到了浙大人刻骨铭心的感恩之情。参观途中得知,多年来浙大一直在以各种形式援建第二故乡。浙大120周年纪念期间,湄潭当地政府也被邀请参加浙大的庆祝活动。滴水之情当涌泉相报,这种无比朴素的情怀将浙大同贵州无比紧密的联系起来,为贵州的快速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份感恩也成了推动浙大自身发展、激发创新活力的内生动力吧。作为新时代的浙大人,我会把这份情铭记在心,永不相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经过这次“洗心”之行,浙大西迁挽救民族文脉、突破科学高峰、服务地方经济的故事让我更加深刻理解了北宋大家张载这段话,也坚定了未来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