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厘之优定乾坤

时间:2019-01-11浏览:410

本报记者 周亦颖 杨萝萝

在创新驱动的“浙大答卷”背后,还有这样一些问题格外引人注目:

一纸怎样的蓝图,牵系学校的事业,又连接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

一声怎样的号令,催生改革的动力,打造出一流的成长发展环境?

一份怎样的情怀,寄托时代的使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畅想?

一股怎样的力量,推开幸福的大门,凝聚起六十万颗赤子之心?

自浙江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清醒地看到师生员工对事业和生活的美好向往对支撑保障条件提出了新期待新要求,始终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开源节流工作,大力提升师生校园生活体验,营造师生为本的校园环境。

师生的关切就是改革的方向,发展的渴望就是改革的动力。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邹晓东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要以全面优化支撑为保障,加快提高学校的资源保障力,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跃上新台阶。

改革保障民生,缓解了师生们的后顾之忧;民生催动改革,扫清了学校发展的前行之碍。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强调,要精准对接“双一流”建设方案和实施方案确定的重大举措和关键任务,抓重点、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联动共享的支撑保障环境,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回望2018年,在师生获得安全感、凝聚认同感、提升幸福感的动人故事中,有值得这个时代铭记的浙大发展成就,也有浙大人不忘初心的历史足迹。

 

这是直击人心的保障温度:

“坚持以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大力营造关心关爱的发展环境,建设师生和校友共同的家园。”

“不让每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这是浙江大学对每位困难新生的承诺。

2018923日,392名困难新生通过“绿色通道”顺利进入求是园,开启精彩人生。总计31万余元的爱心补助和生活物资让大一萌新在刚进入浙大时就感受到来自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学校免费发放的872册爱心书籍,为同学们节约了4万余元的购书费用,在寒门学子追梦的道路上保驾护航。

事实上,浙江大学的学生资助工作早在同学们收到那一封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时就已经悄悄地开展。借助“互联网+”等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学校提前铺设“绿色通道”,在去年投入使用的“我的浙大”APP上,设置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登记专栏,向新生宣传资助政策的同时,提前掌握需要关心学生的信息。同时,2018年的“绿色通道”采取了“无标识”的方式,减轻了经济困难新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资助工作如春风拂面,又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工作16年,累计超1000学时的教学、超5000人次的心理咨询和超100起的危机干预……这是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朱婉儿的工作“大数据”。每一次面对这些绝望、崩溃的孩子,朱婉儿总是坚定地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勇气。

为方便学生,朱婉儿引入了医院特有的“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即在工作日的晚上、双休日甚至节假日,均有专兼职咨询师在岗,让心理中心的大门始终对浙大的学生敞开,保证每一位有需求的学生都可以及时在中心获得帮助。截至目前,心理中心已累计接待学生个体咨询16000多人次、开展团体咨询300多场、各类讲座400多场,发挥着它独特的育人作用。

浙江大学的师生,既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也是改革红利的受益者、分享者。2018年,细心的老师们发现,浙江大学工会的网站上增加上了一个“工会工作管理服务平台”。平台建成后,老师们除了可以管理会籍、申请参与各类活动、查询报销信息,还可以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七家医院的就医服务信息“一网打尽”,实现“一键链接”,方便师生员工预约就诊。

这是浙江大学为统筹发挥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校医院的保障职能,为师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健康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增强学校师生就医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亮点举措。此外,校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各附属医院将继续探索“互联网+健康医疗”就诊新模式,探索建立面向未来、符合浙大师生健康服务与管理新平台,努力保障教职工身心健康、促进教职工安居乐业。

放心、省心、宽心、暖心、安心,这是学校工会试图让每位师生员工感受到的浓浓暖意。小到一个写有开放时间的手牌,大到如1250安居工程一样关乎学校长远发展、教职工安居乐业的重大民生工程,都是学校在保障教职工身心健康、促进安居乐业、让各类人员在共享发展成果上做出的实绩。

宽敞明亮的会议室、舒适的沙发、珍贵的求是老照片、文学杂志、满眼的绿植,还有办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