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学而优则创

时间:2019-03-29浏览:1030

■本报记者 柯溢能

160位。根据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底,在上市公司担任创始人、董事长或实际控制人的浙大校友有160多位,执掌海内外约170家上市公司。

2学分。浙江大学打造以创业基础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教学,纳入本科培养计划,必修2学分。同时浙大积极探索以专业知识为主题,渗透创业知识的嵌入式课程。

浙大人在创新创业斐然成绩的背后有何奥秘?答案很简单。这离不开浙江大学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20年实践,正是这样生态体系建设,才有了如今的“厚积薄发”。

创新创业融入教育基因“你报ITP了吗?”这是每年10月份,大二学生口中最常见的一句问候。他们口中的ITP是该校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的简称。20年前,浙江大学在全国大学中率先建设,构建面向浙大优秀学生的“未来企业家培育工程”。

ITP本着自愿报名、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从当届大学生中招生40人。他们在保证完成原有专业学习的同时,参加历时两年多的强化班学习。据统计,这个班级里已经诞生了约200位创业者,部分企业已经或将要在主板、港股、新三板上市。

现在大四的机械工程学院本科生刘光,就是这个班级中的一员,他在这个班级里结交到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加入到班级同学的创业项目,一个专注于人工智能平面设计和数字广告营销的企业——喝彩网。

在课程的学习中,给刘光印象最深刻的是吴晓波教授的《管理学》,“吴老师对我们说,创新创业要培养的不是‘小老板’,而是一个个企业家,要踏踏实实做事,潇潇洒洒做人,这也是一直激励我前行的箴言。”“何以新之,开物前民。”浙大校歌就寄语后辈浙大人要成为大众先导。这20年来,浙江大学以创新的创业教育为主线,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造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全链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学校通过建设通识课程,打造《创业基础》为核心的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实施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教学,实现本科教学全覆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如《创业设计》《商业创新设计》等创业课程,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开展跨学科辅修教育ITP班,建设10余创业管理类核心课程。贯通本硕博培养,设立全球创业管理硕士学位及创业管理博士学位。

在浙江大学要找到志同道合的创业者,除了课程还延伸到课堂外。在这两天的春季学生社团纳新中,勤创、创业联盟、创业精英俱乐部这些创业社团以各种形式吸引着前来驻足的同学们。这其中,除了参加招聘面试,还有的是通过聊天,寻找自己的创业合伙人。“我第二个项目的CEO,就是在社团纳新现场认识的。”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大四学生沈佳丽说,“我们浙大的创业氛围特别火,在校园里中能与创业大咖不期而遇,在一次次分享、讨论中大家对创新创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创业,在浙大就好像有的学生想要考研、有的想要留学、有的想做志愿者一样,是一个很平常的对人生方向的选择,很容易找到组织,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基于创新的创业

在去年举办的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浙江大学的“邦巍科技——全球高性能结构材料领跑者”项目晋级全国五强,最终获得季军及最具商业价值奖。

20191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徐世烺教授领衔的“重大工程结构安全服役的高韧性纤维混凝土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这个项目是典型的师生共创项目,早在十几年前,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徐世烺团队就开始致力于高韧性混凝土的研发。现在,整个研发团队已经培养毕业或出站的博士后、博士、硕士生一共82人。目前杭州市海外高层次创业园管委会已经将邦巍科技列入鲲鹏特别支持计划项目。“我们的发明彻底解决了混凝土强而不韧、脆性易裂的根本缺陷。”徐世烺介绍,“与普通砂浆、混凝土脆性易裂完全不同,高韧性混凝土具有优异的韧性,最大裂缝宽度远小于0.1毫米,极限抗拉应变是普通混凝土的300800倍,完全满足了严酷条件下的耐腐蚀、耐久性要求,为工程结构安全服役提供了关键性材料保障。”

成果成功应用于上海吴淞军港、杭州秋石高架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常山港特大桥、浙江新岭隧道、舟山鱼山大桥等桥梁、隧道、港口、机场不同工程领域重大项目。

基于创新的创业,是浙江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独特理念。联通大学实验室与市场,填补这两者之间的鸿沟,让浙大的创新创业支撑起了技术研发的一片天。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杭州光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兼创始人白云峰和他的团队研发的全新三维成像技术产品,让实验室的样机变成现实产品。

白云峰团队带来的这款深度相机,能克服现有技术处理速度慢、拍摄距离近、不能在强光下运行等弊端,可在大量场景中得到应用,是全球三维测距方式的颠覆性突破。白云峰是个连续创业者,在读期间就曾于2013年成功完成初次创业。20155月,杭州光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随着创业的深入,白云峰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技术是创业的最核心支点,追求创新驱动,才能创业成功。

20年来,浙江大学推进多课堂融通,坚持“科教融合、产学一体、国际化引领”,系统构建以多课堂融通为过程、开环开放为支撑、多元互动的协同治理为保障的全链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以“X专业+创新能力+创业素质”为特色的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国际合作创业教育+海内外联动创业”为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交叉协同鼓励实践

李晨啸从浙大西溪校区北门向西走几百米,来到自己的创业公司上班。从浙大广告学专业大三学生到科技公司创业者,身份切换得自然,因为这样的日子他已经过了快一年。平时学业繁忙,只能晚上到公司加班。

Stepbeats是李晨啸研制的一款APP,将step(步伐)和beats(节奏)结合在一起,它能够在用户跑步时调用手机的传感器,实时监测用户的跑步状态和跑步速度,借助人工智能和算法生成音乐,每个用户都可以拥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节奏。李晨啸说:“创业只是一种手段和成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不断输出作品,保持活力和创新。”

采访中,浙大师生都强调,浙大学科门类齐全,交叉型、复合型、综合型为代表的多学科交叉,是许多创业项目的共同特征。

在浙大,支持学生们将创新创业理念转化为时间的平台非常充分。建设20余个实践教育平台;建立国、省、校、院“四级”创新训练计划,开展学科竞赛66项,创办创业大赛19项,创建学生创业组织29个。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项淑芳说:“就拿我们学院来讲,通过组织实地参观、开展创业分享、优化实践生态,同学们能够在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中,激发创新思维,开拓眼界接受训练。”

2015年,学校开辟出首个校内孵化器“紫金创业元空间”,从这里成长起来的一些创业团队,现在估值已经过亿。目前浙江大学还有E-worksCookie创客空间、大学生创业园等近70000平方米的创业实践场地向同学们开放。

浙江大学还以创新创业学院为枢纽,多部门协同的管理体系,考核院系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健全教学和科研业绩评价和成果转化机制,激励师生协同创业。

浙江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创新创业学院办公室主任尹金荣表示,浙大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教育,是课堂知识的转化,学校秉持开放开环的理念,汇聚校友资源、社会资源、国际资源推动浙江大学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