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绿色的青春

时间:2019-05-10浏览:293

我读过《习近平的知青岁月》这本书。19691月,年仅15岁的他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百姓“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当了整整七年农民,将青春燃烧在了革命圣地广袤的黄土地上。面对陕北黄土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辛苦的劳动,他依旧不断充实自己,坚持读书学习。有些老乡讲道,“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当时的煤油灯很简陋,把用完的墨水瓶里灌上煤油,瓶口插个铅筒筒,再插上灯芯,点燃了照明。他就拿本书,凑着那点儿亮光看书,因为离得太近,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得不行了才睡觉。”

习总书记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他风华正茂的岁月,鼓荡了我们顽强奋斗的青春激情,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学习的榜样。

作为一名国防生,就是为国防而生,选择穿上军装,便有参军报国的志向,也决定了我们要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除了日常学习,我们也要进行常规训练和暑期基地化集训。顶着30多度的高温天气,每天近十个小时在训练场上苦练战术、体能和队列。即便豆大的汗水从脸颊滑落,即便遭受着炎热酷暑,也没有人掉队或抱怨,仍然坚持训练。我们用拼搏奋斗的信念诠释着橄榄绿为积淀的热血青春。

去年毕业前夕,我的三位同为国防生的好友义无反顾地递交了申请,自愿前往西藏、新疆等偏远地区保家卫国,将他们最美的青春年华,汇入祖国艰苦地区改革强军事业的洪流中。“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这便是他们青春的选择。

回想竺可桢老校长的两问,其中一问是“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我曾看到过一个答案说“我们的人生目的不在于享受而在于奉献。”在浙大百廿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一大批程开甲院士、林俊德院士等灿若星辰的人物,作为一名浙大学子,应当以他们为自己的榜样,勤勉刻苦,甘于奉献,矢志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