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门课每年影响百分之十的浙大学子

时间:2019-05-17浏览:1270

■学生记者 俞静

2017年春学期开始教授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后,蔡云便成为了学生心中“永远选不上的J类课老师云姐”。虽然只有短短两年的授课经历,但是蔡云一直秉持着“每年要用这门课去影响十分之一的浙大学子”的目标,认真准备每一堂课,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掌握知识:剖析自己,探索自己

作为一个从教授数学到管理再到规划和创业的“跨界老师”,蔡云形容自己是一个“不安分守己的人”。也正因如此,在决定要开始上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之后,蔡云就一直在探索如何将自己所学到的“艺”传授给同学们。

蔡云说,在最开始上这门课的时候,纯粹是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认为这门课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有必要。“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是稀里糊涂的过了三年,到了大四开学的时候,辅导员突然问我们未来打算,我就懵了。包括后来研究生快毕业的时候,我对自己的未来也很迷茫,所以我觉得其实大学生应该要去尽早的接触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未来发展做打算。”

带着自己所经历过的迷茫,蔡云特别注重带领同学们去发现真实的自己。“我自己从学工科转到学数学的时候,也是挺犹豫的,一直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对不对。直到后来我自己学了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认识自己’这一模块,通过一些自我测评和剖析,发现自己的真实性格还是很适合学习数学的。因此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够给未来做一个客观、合理的规划。”从性格测试到“云氏冥想”,再到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蔡云一直将自己学到的“艺”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尝试让学生更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

当然,“不安分”的云姐从不会满足于教授一成不变的知识,她经常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与经历进行深化。比如,在“认识自己”这一板块,蔡云就从基础的“认识自己”慢慢地转变为教大家“探索更多面的自己”。“恰好找到那个喜欢又擅长的事情太难了,我们更需要去探索自己更多的可能。就像我每个学期都逼自己去学习一些新事物,在这个过程中我突然发现,其实我还有挺多的潜力和兴趣可以挖掘的。”就这样,蔡云不断地将自己的理解、感悟注入到课程内容中,将课程知识不断丰富,变得生动、鲜活。

 

创新形式:内化知识,体验过程

除了授课之外,蔡云还十分注重知识内化。小组讨论是这门课程最大的亮点之一。“我希望职规课的小组能够成为大家所有课程小组当中凝聚力最强的那个。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的很多内容是无法通过简单的知识讲解就完成的;另一方面,同辈之间的互相交流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我会规定一定时间的讨论,因为在讨论中会碰撞出很多意料之外的火花。”蔡云这样解释小组讨论的意义。

地球科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唐呈凌在今年春学期刚刚修完这门课程,“上这门课最大的幸福感就来源于课后的小组讨论。每次我们讨论的内容都感觉和自己的人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很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几次讨论之后,我们就开始自己约饭、约跑步、一起自习。因为彼此关系都很好,大家就很乐意为小组作业出力,这是其他课程小组没有过的体验。”

除了小组讨论之外,蔡云每次的课程还有一个必备项目就是“国王与天使”。在第一堂课上,学生通过抽签选取自己的国王,之后每周要给自己的国王写一封信,与此同时也可以收到一封来自天使的信。而蔡云也会加入其中,和大家一起体验全程。“我玩了这么多次,还是每次都很期待我的天使是什么样子的,他会给我写什么内容。就更不用说初次玩的同学们了。所以这个游戏其实也是帮助大家体验用最‘原始’的方式进行沟通时的一种感觉吧,毕竟现在很少有人写信了。”看似很简单的一个小游戏,却能够帮助大家在课程中收获这么多的惊喜,这大概也是这门课程的魅力所在吧。

从电梯演讲到辩论赛,从剧目表演到描绘职业地图,从生涯人物访谈到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蔡云每年的课程作业都会根据这届学生的特点作出调整,力求有所创新。海洋学院的2017级本科生朱倩云说:“蔡云布置的每项作业都让我印象深刻。刚开始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让我第一次有机会那么全面、认真地思考自己的未来。后来期末排舞台剧,我们小组也是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把自己对未来的思考融入进去,那个主人公在回顾自己一生时说的话,其实也是我期待的人生总结。”蔡云也提到,她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作业将一些理论的知识真正应用起来,同时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加深自己的思考。

 

从“艺”到“道”,双向赋能

在谈及自己这几年在教学上的改变时,蔡云说:“我觉得是在不断进阶吧,是从‘艺’到‘道’的一个进阶过程。刚开始的时候,我可能只是把自己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好了,但是最近我就一直会去探索如何能够让我和我的学生都从这堂课上获得更多的,超越知识以外的能量或者思考。”蔡云希望通过自己对授课之“道”的探索,赋予这门课程更多的意义和内涵,从而影响到更多的学生。

蔡云一直和她的学生们说自己有一个小目标:“一年四个学期,一个短学期3个班,每个班60个人左右,那每年上我课的学生就有700多,差不多占到每届学生的十分之一。每年都能去影响十分之一左右的学生,你们说这算不算一个伟大的工程呢?”

为了实现这个小目标,能够同时段开设更多的课、服务更多的学生,蔡云在去年初向上过课的同学们发出征集助教团的号召。“我告诉学生,这是一个非官方组织,没有任何的物质回馈,但是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来探索更多有趣的事情,去做好这门课程,去做志愿者,去做社会实践等等。我本来没报多大希望,但没想到一发通知,立刻收到了很多报名信息!”这是让蔡云最为感动的地方,大家热切的回应也让蔡云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坚定了要继续把这个课上好的信念。“其实我觉得上课就是这样的,我通过自己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有所收获,我给予他们能量,而我从他们的反馈中也感受到我的付出是值得的,也让我再次充满了力量。就比如这次的助教团,如果不是那么多的回应,我可能也不敢对这门课作出这么多的尝试与改变。这种双向赋能的过程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公共管理学院2016级本科生王博就是助教团的一员,“这门课的核心就是交流和分享,作为已经从这门课程中有所收获的同学去引导正在修读的同学,这个过程对于双方来讲都是一种成长。”目前,蔡云的助教团人数还在不断扩大,其职能也从单纯的帮助授课变为一起做公益、一起社会实践。

蔡云说,尽管已经上过无数次课了,但是她还是很期待每次与新同学的见面。“我期待和他们产生碰撞和摩擦,期待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不断产生新想法,给课程不断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