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发布通识教育白皮书

时间:2019-06-10浏览:667

本报讯(记者 柯溢能)63日,浙江大学首次发布本校通识教育白皮书。白皮书从历史与实践、展望与变革、战略与举措,全面介绍了富有浙大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系统梳理了浙大在通识教育领域的培养模式、培养路径、管理机制、课程体系。白皮书披露了浙江大学未来通识教育的具体路径和一揽子举措。

进入21世纪,学校开展了三次教育教学大讨论,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并重的KAQ2.0全人教育共识。浙江大学的通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带领学生感悟综合交叉的知识、锻炼全球发展的能力、涵育人文科学的素质、培养奉献家国的人格,推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交叉培养的深度融合。

白皮书指出,在培养模式的创新上,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大类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在培养路径上,浙江大学实施四课堂实质性融通。第一课堂以课程教学为载体,第二、三、四课堂以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并通过四课堂衔接融通,深入探索协同管理、课程教育、实践训练、孵化落地“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助力学生未来发展。

在管理机制创新方面,宏观层面看,本科生院统筹全校本科教学资源,并在本科生院下设求是学院,负责通专跨培养模式下的低年级学生管理,形成了“一横多纵”的学生管理机制。中观层面看,2016年学校成立通识教育中心,并于2018年成立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通识教育推进工作组和通识课程建设小组,具体推进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在创新课程体系上,浙江大学构建了涵盖“通”“专”“跨”的本科课程体系,推进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目前,学校的通识课程体系由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组成,前者包含了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创新创业类、自然科学类等6类,后者则包含了中华传统、世界文明、当代社会、科技创新、文艺审美、生命探索和博雅技艺等“6+1”类。通识选修课程体系聚焦当代中国问题研究,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

面对未来教育教学变革和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浙江大学在白皮书中提出,将进一步发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的优势,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为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对学生全球视野、卓越能力素质的培养,加快打造一流的本科生教育、卓越的研究生教育。核心要求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就通识教育而言,面向学习2.0的浙江大学通识教育着眼全人教育,培养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旨在倡导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实现德智体美劳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白皮书从致力于传授宽厚的知识、锻炼卓越的能力、培育全面的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深刻思考教育新范式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

如何将21世纪的通识教育推向更高水平,浙江大学发布的通识教育白皮书作了清晰的规划。从扎根铸魂、强身塑心方面看,浙江大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进一步推进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文体教育的深度融合,强化四个课堂的衔接融通。从开环办学、整合培养方面看,浙江大学将秉持开放、开环、开源的“三开”原则,构建开环整合的人才培养新路径,推进通识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从通专融合、交叉融通方面看,浙江大学将以优势学科为依托,打造符合通识教育要求的宽口径、复合型一流专业集群。从全员覆盖、全球学成方面看,浙江大学聚焦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化能力培养及学生全球竞争力提升,大力推进实施全球开放发展战略,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