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的图书馆好玩儿又有文化味儿!

时间:2019-06-10浏览:356

■本报记者 马宇丹

“梆梆梆……”58日下午,一声声有节奏的敲击声从浙江大学紫金港基础图书馆三楼传出。只见20个学生一手拿敲锤,一手控制书籍,在老师的亲手指导下为古籍“打眼”。

这是浙江大学图书馆主办的“悦读·求知”月现场体验系列活动的第一场——古籍装帧体验活动。从上书皮、剪角、粘书皮到打眼、穿线,再到最后的贴签,学生们全程体验了装帧全过程。

今年423日至531日,浙江大学图书馆开展了“悦读·求知”月系列活动,在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的同时,让求是学子们玩得尽兴、大呼过瘾。“粘书皮所用的浆糊是古籍特藏部馆员用小麦淀粉特调的,去除面筋降低蛋白含量,能够减少虫蛀。同时不含化学成份,使修复操作可逆。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纸质不受损坏。”在同学们上手实践之前,指导老师韩秀丽介绍了古籍及其各种装帧形式、古籍破损类型和各种修复工具等背景知识。韩秀丽已经在浙江大学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6年多,她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为同学们掀开古籍修复的神秘面纱,吸引他们更多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这方小篆盖题如何释读?擦拓与扑拓有何区别?上墨需几遍?学生们边学边做,边做边问,不亦乐乎。在古籍装帧体验活动结束后的第9天,又有一场集拓片专题讲座与传拓体验于一体的互动活动重磅来袭。指导老师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着重分析了拓片在补证历史、研习艺术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有关石刻文献的发展历史、研究价值以及正在建设的专题特藏平台进行了介绍。此外,由图书馆古籍特藏部两位老师现场传授的拓印技艺更是赚足了眼球。一罐玄香墨,两方青石,数张宣纸,以及棕刷、拓包、木槌,传拓的必备工具悉数备齐,铺纸、上刷、晾干、扑墨、揭纸,学生们亲手完成了每一个环节。

如何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如何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文化建设?这些是图书馆一直在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悦读·求知”月里,我们就看到了一种解题思路。通过组织一系列现场体验活动,图书馆正尝试打造通识教育课堂,用探究式、启发式、沉浸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动手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无形中将美育和劳动教育融入文化育人的全过程。

除了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同学们还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大饱了眼福!最近一段时间,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基础图书馆一楼展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校外慕名前来看展的书画爱好者。516日,“丰子恺的浙大缘与温州情”展览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基础图书馆开展,丰子恺及其师友书画、手稿等多件珍贵作品在观众面前亮相。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向师生、校友和社会大众呈现一个丰富、直观的历史切片,将祖辈先贤临危不惧、砥砺奋进的意志和求是精神予以传承与发扬。”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16级本科生徐铭婕看完展览后就感叹,丰子恺先生画的是最真实的生活,却总能从平凡中悟出深意,我从中感受到了他淡薄宁静而又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清代文学》是张宗祥在文史研究领域的代表作,完成于1929年。在《清代文学》中,他以‘文学之变迁’入题,提出了‘三变’‘三象’的观点。”“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研究,吴觉农分别与范和钧、胡浩川合著了在茶业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两部著作,《中国茶业复兴计划》就是其中之一,为当时在困境中艰难发展的中国茶业指出了一条复兴道路。”看完“丰子恺的浙大缘与温州情”展览,同学们移步到外文图书特藏室就可以看到三十多本具有特殊意义的教材。这是浙江大学“老书的故事”图书特展第二期,这批老书都是从档案馆和图书馆浩如烟海的典藏中精心挑选而出。不少学生在看到这些浙大前辈们呕心沥血编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教材后,不禁感慨“萌生出强烈的自豪感,汲取到了奋进的力量”。“不仅有别开生面的体验活动、引人驻足的大师展览,还有催人奋进的老书故事,我们都觉得这个月的图书馆特别有文化味道!”浙江大学化学系2017级本科生马钿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