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之镜

时间:2019-07-01浏览:343

■化工学院 肖成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在西迁的路上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英国著名文学家陶德斯(E.R.Dodds)教授到遵义考察抗战时期的浙江大学,到杨柳街参观女生宿舍,发现每位女生桌子上都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整个宿舍竞没有发现一面镜子。虽然没有物理意义上的镜子,但在她们心中都有一面属于自己的镜子。那是一面面对战火纷飞依然渴求智识的镜子;那是一面面对压力困苦依然矢志不渝的镜子;那是一面面对穷困潦倒依然达观自若的镜子。他们高举红色旗帜,发出救国救民的呐喊;他们手执长长书卷,浅斟低吟最美字句;他们扛起简陋工具,改造江河农田与茶海。当你凝望陈列馆里那些黑白照片时,他们款款走出,衣带虽渐宽,却优雅自信,不悔。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到浙大去,你先去,我毕业后也来,我们花上二十年时间,把浙大数学系办成世界一流的数学系”。到浙大去,这是何等的豪情满怀和一诺千金。在西迁时的浙大,有那么一群教师,他们学识渊博、对生活优雅、对学术有品位;他们恪尽职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感化着一批又一批浙大学子。战乱时空间的紧张,加上导师制的有力贯彻,师生朝夕相处,耳濡目染,老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学生不自不觉打上了优秀的烙印。严格的遴选标准造就了一大批品行一流的教师队伍,他们就是西迁路上的镜子,闪耀着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求是精神。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重庆与贵阳之间一个叫遵义的小城市里,可以找到浙江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西迁之前,学校虽为国立大学,但影响力并不很大;西迁之后,浙大已跃升为国内顶尖高校。在西迁的历程中,正是得力于竺校长强有力的领导、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力贯彻的求是校训和导师制让浙大非但没有消减,反而迅速崛起。而今,站在荣誉之地、崛起之地凝视历史,历史已回以凝视。

风雨兼程西迁路,同舟共济求是情。三十余人,结伴而行,历时三日,追寻西迁足迹。走旧路、赏旧景、听旧事,与历史共感;讲专长、谈感悟、话衷肠,你懂我心,我懂你专,互为镜像,即便焦躁,也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