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青春年华

时间:2019-07-05浏览:368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殊征程。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是继续了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金沙江,投入了伟大的三线建设。金沙江畔的“钒钛之都”攀枝花,是我贡献了20年青春年华创造业绩的地方。

攀枝花市,作为三线建设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她以盛产国家战略物资——稀有金属钒、钛著名于世界。今天,攀枝花钢铁公司生产的钒高铁轨铺设在京津城际高铁上,铺设在京沪高铁线的关键路段上,攀钢的钒高铁轨走向了世界。

2015年,我作为建设攀枝花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应攀枝花市政府的邀请,参加了建市50周年纪念活动。在三线建设博物馆,看着攀钢公司厂区的原始地貌图,望着自己曾经贡献了青春年华的地方,不禁回忆起一起艰苦奋斗、英年早逝的伴侣。

 

创业决策与科技攻关

 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那时,我在攀钢钢铁研究所当仪表技术员已经第三年。我第一次在全市干部大会上听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科院院长方毅同志的报告。从他的报告中,我听到了党中央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最强音,也深入理解了依靠科技开发攀枝花钒钛资源对国家的重大战略意义。

此后连续8年,方毅同志在每年攀枝花开时节都亲临渡口市(1987年更名攀枝花市),召开有全国重要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参加的攀枝花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工作会议,推进着攀枝花的建设事业。

攀钢提钒车间于1978年底投产,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关注。香港《远东经济评论》指出,攀钢将对国际钒市场产生巨大冲击。因为攀钢提钒车间的钒产品决定着中国从钒进口国一跃成为钒出口国。

但是,中国冶金工程师这一自主创新工艺,经过8年攻关试验,其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着差距。因此,方毅同志要求攀钢领导依靠科技,使提钒收得率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时,提钒工艺指标的差距,既引发了工艺下马的技术路线之争,也影响着攀钢生产发展的布局。

形势逼人,公司领导要求数学工作者到提钒车间去参加攻关科研。我们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从车间扛回了一麻袋生产原始记录和试验炉数据,到攀钢自动化所的计算机室。

经过9个月艰苦的数据分析,克服了重重困难和阻力,我们终于写出了攻关技术报告《运用数学方法探索雾化提钒生产规律》。通过公司各部门参加的技术论证会,领导确定了1980年元月进行生产攻关试验验证。18天的生产攻关试验,包括贯彻优化操作参数与数学上追踪生产数据,发现了新的关键参数,终于取得了攻关的突破性进展,钒氧化率达到了90%以上国际先进水平。

方毅在19803月第三次攀枝花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工作会议的大会报告中指出:有些工作,例如雾化提钒,应用了数学方法,进行科学分析,从大量数据中找出最优条件,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了效果。数学攻关成果,也得到了国家科委、冶金部和四川省领导在报告中点名表彰。1981年,方毅同志第四次来攀枝花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在会议之余,他特别写下一幅墨宝: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李吉鸾、刘祥官同志属方毅辛酉春赠送我们夫妇。

经过8年的生产工艺不断完善提高,通过国家科委组织的全国61位院士专家评审和答辩,《攀钢提钒工艺参数系统优化——完善提高提钒工艺技术》成果,在198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是一篇写在攀钢提钒车间的应用数学创新论文,然而由于工艺的保密性,40年来这篇写在提钒车间的数学论文,不能参加任何国际学术交流,成为了国际刊物无字的论文

 

应用数学攻关的4个瞬间

面对难题。面对一大堆提钒工艺数据,冶金工程师告诉我们:数据杂乱无章,毫无规律。有人警告我:这是冶金工程师多年攻关未克的难题,你们又不懂提钒,陷进去会拔不出来。如何着手处理这些数据,我们苦苦思索着,运用着数学抽象思维艰苦探索着。显然,套用传统的微积分和概率统计算法都是无法算出工艺优化规律的。敢于坚持,这是面对难题获得成功的关键。

探索算法。公司胡副总带着我们在提钒车间学习工艺与设备,帮助我理清了雾化提钒工艺指标与影响因素的系统结构。循着华罗庚优选法、统筹法中的智能优化思路,我从打桥牌的叫牌规则中得到灵感,建立了一种“多元集合优选法”——基于参数分布的组合优化算法,不做试验,直接从已有数据中计算出不同范围参数组合的指标特征值。从而证明和预测了雾化提钒工艺参数的优化组合能够达到90%以上钒氧化率指标。计算分析结果引起车间与公司的重视,通过技术报告论证,促成公司领导决策,下达文件,安排生产攻关试验验证。

攻关试验的日日夜夜。我每天早晨6点多沿着厂区铁道步行到车间,晚上7点才离开车间,为的是能够全部检测到夜、白、中三班的生产数据与操作情况。吃完晚饭在家继续处理数据,画出反映生产优化规律的时间序列图、氧化率二元分布图等等可视化图表。第二天挂在操作室,让工长看到自己的操作规律,总结经验。终于工长说话了:看来你们总结的规律是对的。肯定了我的数学建模工作。不历经艰难,体会不了我听到这句话时的复杂感受。

数学假设的新发现。生产攻关试验一周后,在追踪钒氧化率数据的分析中,发现连续9炉生产数据出现了5炉异常:根据原先总结的规律,应当是钒氧化率低区的数据跑到高区去了。这正是梦寐以求的规律。数据计算、画图从晚上8点进行到夜里3点半,小子样统计推断计算、查表证明,钒氧化率发生了显著性差异。于是冥思苦想,从雾化器几何角度,从三维流体力学角度,从冶金氧化反应角度,提出了雾化器存在新的参数β角的假设。想好后我兴奋地叫醒妻子告诉她:有新发现

第二天7点多到车间,向陈主任报告数据分析有新发现。他高兴地说:新发现越多越好。他听了汇报后感慨地说:试验工作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过像你们这样及时处理数据,发现问题的。是啊,如果过了一周再问车间数据异常到底发生了什么?那时谁也说不清了。然后他告诉我,昨天1号提钒炉更换了新的雾化器。“β角假设是否真实存在?在车间完成全月生产任务后,安排正反试验验证了β角对钒氧化率的关键性作用。于是一项原来未知的工艺新参数得到确认,丰富了提钒工艺理论。在攻关总结会上,工程师们一致认为攻关取得了突破,数学为攻关成功立下奇功”。

 

回眸与展望

在祖国70华诞之际,回望自己能够在伟大祖国三线建设中贡献青春,取得应用数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创新成果,的确感慨万千。

三线建设之艰苦,在城市里是想像不到的。1975年当我拿着四川省委组织部的商调函时,领导让我先到渡口市看看,能否承受那里的艰苦环境。巧的是,其时我的老师华罗庚教授参加的全国人大常委考察团刚刚离开渡口市。我看到了老师留下的一首诗:多来西南崚嶒地,少去江南鱼米乡。生身故乡非不爱,更爱三线炼人场。老师的情怀,让我想着这里是当年红军长征路过的地方,想着党和国家的培养,我们夫妻毅然决定参加艰苦的三线建设事业。

1992年我拿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看到其中写着为发展我国工程技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时,作为数学工作者,我是感到惊讶的。今天我已年逾古稀,回望这个成果,不禁感慨:这是只有在祖国三线建设中才能够写出的价值连城的数学论文,这是一篇写在特殊车间的数学论文。

今天的科技发展已经进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以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为特征的高级数据分析技术层出不穷。但是核心技术还是算法,是创新建立各种智能优化算法。对比40年前数学家华罗庚指导下的提钒工艺大数据攻关,在创新算法及其工程应用上,我们都已经推进到国际先进水平。今天我们更应当继续发扬钱学森、华罗庚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一定能够在国际高科技竞争中创立新的业绩!

(作者为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退休教授,数学科学学院退休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