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首届教育部杰出教学奖的浙大创业导师

时间:2019-10-29浏览:510

大会颁奖词如是说:他是求是精神的践行者,坚持学业精进、人格完善的理念,以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为己任;他提出了二次创新管理理论,组织创办了浙江大学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潜能;他使学生拥抱梦想、充满激情、践行责任、常拥微笑

 “要过不一般的大学生活就到强化班来!”

有人说,在杭州,浙大系是当之无愧的创业军团,其创业者以41%创业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而在这支军团中,来自浙大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的创业者们则更像是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的特种部队,更猛、更强。

1999年,在浙江大学原校长潘云鹤院士的积极倡导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吴晓波教授牵头,管理学院与竺可桢学院大胆突破,在全国大学中率先创建了ITP,构建了面向浙大优秀学生的未来企业家培育工程。每年六十人,学员面向除管理学院外的全校所有专业学生招收。交叉复合、拆除围墙”“走出去,请进来”……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由此开启,一种全新的大学生活从此扬帆起航。

ITP建立的想法最初来自吴晓波在英国剑桥访问的经历,当时国外高校特别强调交叉复合培养的经验,浙大也应该开展跨学科的学生培养。归国后的吴晓波一直在为此努力,并得到了相关领导的支持。吴晓波坦言,其实在组建之初最大的困难在于找老师。当时做这样的事情,要突破原有教学模式,而名、利都没有,要把它当做理想、抱负来做。好在老师们都积极主动,不计成本,不计回报,才得以让来自不同学院学生的思想,在这里交流、碰撞。

吴晓波说,大学是一个鼓励、激发创造力的地方,不是被动学习、接受知识的地方。当学生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再去学习的时候,他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这样的自主意识正是ITP致力于培养的。正如每日互动创始人,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2006届研究生毕业生、1999ITP的一员方毅所言,在强化班老师们会引导大家去做深入的思考,并以非常包容开放的态度去让每个人把自己的看法说清楚,尊重每位同学的个性。

今年325日捷报传来,方毅所创办的浙江每日互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敲响了上市的钟声。去年1212日,浙江大学系统科学系2004级校友,2004级强化班成员所创办的汇量科技也在港交所敲锣上市。如今,强化班的圈子正日渐壮大,有着共同创新创业梦的同伴们在这个圈子中互相帮助。方毅直言。

经过20年的探索,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培养了上千名具有很强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其中诞生了约有150位创业者,更涌现了数家上市公司和多家估值上亿的公司。如今ITP毕业生们活跃于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在广袤的非洲创办物流公司、在印度创办新能源汽车公司……他们在各个行业中展露身手。

吴晓波坦言,尽管如今的ITP学子不断取得新成绩,但在创立之初有不少人提出质疑——创业怎么能教呢?许多人认为企业家不能被培养出来,只能在摸爬滚打中裹着泥、忍着疼地历练出来。而在吴晓波看来,企业家的素养和能力是完全可以培养的。就像学游泳一样,在入水前,你应该先教他做一做伸展、悟一悟泳姿,虽然最终仍需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然而成功率无疑大大提高了。

除了理论和技能,在吴晓波眼里,浙大能为这些“未来企业家们”带来的,更重要的是那颗深埋心间的“生活,而不为生活所屈服”的种子,用科技创业,用年轻人的无限可能去理性创业,而这也正是创新与创业强化班所期待做到的。“所谓创业精神,并不是指你一定要成功创办一家企业,而是指你能不被现有的条件和资源所束缚,勇于‘折腾’,突破自我,去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有意义的人。”正如ITP20年来所倡导的那样,创业绝不只是创办一家企业,更是开辟一份有意义的人生事业。

 看企业“成瘾”提炼管理理论体系

多年来,吴晓波在辛勤教书育人的同时,始终坚持从事踏实而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意义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研究,原创性地构建了从二次创新超越追赶的创新管理理论体系。在他的理论指导下,不少中国企业涅槃重生,一步步走向全球。

活跃在中国企业内部的一些管理者、工人都知道,这位低调、务实的学者平易近人、“看企业”成瘾。不仅常和企业一线工人同吃同玩、交朋友,还常在深夜和企业家探讨管理实践难题。

而吴晓波的思想高度与前瞻眼光,源于他多年的学习与海外访学经历,更因为他年复一年专注于“扎根中国实践做研究、立志创造中国自己的管理理论”。

从车间、卫生间、食堂到仓库,从杭氧、吉利汽车到海康威视、华为,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看企业的习惯。无论国内国外,他去任何一个地方出差都要找机会去当地企业调研。通过在多家中国企业内部进行实践校验,他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组合规律,确实不是西方学者所描述的那样。中国企业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再创新具有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动态规律。吴晓波将其定义为二次创新

1991年,他发表了与西方创新管理领域著名的“U-A创新动态模型不同的二次创新动态模型,突破了以往创新管理研究局限于单一创新周期的缺陷,开拓性地提出了技术范式转变期非线性混沌过程中的超越追赶模式,建立了基于发展中国家实际、着眼于赢得后发优势的二次创新管理理论体系,在中国本土管理学的国际化研究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同时,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反复证明。很多企业都在“二次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快速成长,比如杭氧、海康威视、吉利汽车、双环传动等。

长年风雨无阻的沉浸式企业调研和“理论指导实践”,也让很多中国企业的管理者逐渐对吴晓波建立起深深信赖。这些年来,他们不断邀请吴晓波去企业做管理咨询、战略顾问以及独立董事等,而吴晓波也倾囊相助,常将自己的研究所得和在国外交流的管理前沿推荐给他们,助力中国企业创新发展。

基于在这些企业的调研发现和自己多年所学,吴晓波又开始了对技术范式的思考,并提出了范式转变期的“超越追赶”理论,形成了在中国管理学界独树一帜的“超越追赶”管理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成功指导了海康威视等中国企业的实践发展。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和总裁胡扬忠都是吴晓波的学生,他们常常和吴晓波探讨技术范式转变期的“机会窗口”“忘却学习”等问题。海康威视也一路过关斩将、不断突破,最终成功超越了行业中的领先者,成为全球领袖企业。

 以“家国情怀”服务社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吴晓波曾说:作为一名中国管理学人,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在承上启下的时代里,更有责任和使命跳出西方的桎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树立充满中国自信的管理学之路。

他也正是怀着这样的理念做学术、促发展。吴晓波不仅发起并持续多年研发中国企业健康指数报告,为中国企业健康发展支招,还挖掘华为管理与变革的成功规律,输出《华为管理变革》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成果,引领浙大管院睿华创新管理研究所,每年举办四季华为论坛,聚集华为前高管们共同以华为为例探讨分享变革时代的企业管理实践,在搭建起企业家和学者沟通交流平台的同时,促进更多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借鉴2000年麻省理工学院所开展的前沿性研究,自2005年开始,他带领团队坚持发布《浙江省创新经济蓝皮书》,为浙江省委省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持。他也是在创新管理领域最早关注并研究通过包容性创新,从根本上帮助解决脱贫问题的学者。早在2007年,他就与印度学者一起合作开展了深入贫困落后地区的包容性创新研究。他还默默地坚持十多年,自出经费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东方红小学设立求是奖教金/奖学金,以鼓励当地优秀教师,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跟吴老师认识这么久,对他最敬佩的一点就是做学术不功利,很多时候他都不是为了获得某种荣誉而去做研究,而是带着一种家国情怀和创建中国原创管理理论的使命感去做。

吴老师很有想法、不盲从,每次碰到一些对中国管理研究和服务社会有利的事情,他都会主动去做,即便无偿。一位和吴晓波合作多年的同事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