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发布中国县域社会治理指数模型暨2019年浙江省县域社会治理十佳县(市)区

时间:2019-11-15浏览:2057

 1112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院长和陈丽君教授、吴超研究员在宁波市发布了“中国县域社会治理指数模型暨2019年浙江省县域社会治理十佳县(市)区”。

(图为郁建兴院长发表“中国县域治理指数模型”的演讲)


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开发并构建的中国县域社会治理指数模型,是新时代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参考依据。它对于系统评价全国县域社会治理水平与治理质量,探索总结县域社会治理的一般规律,丰富和完善县域社会治理理论体系,研究县域社会治理的实现条件与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质量经济发展与高水平社会治理业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基层工作的重心在社会治理。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过程中,县域治理能力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能力。中国县域社会治理指数模型的研发,既是创新县域社会治理理念,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创新举措,也是改进县域社会治理方式,提高县域社会治理能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效抓手。

(图为郁建兴教授介绍中国县域社会治理指数模型开发意义)


 “中国县域社会治理指数模型”是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的核心产品之一。在以陈丽君教授为主的开发团队努力下,历经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指标体系初步构建、指标权重调查和分析、多源数据采集和指标优化、指数计算以及主客观评价合成等多个阶段,最终研发成功“中国县域社会治理指数模型”。从此,我们可以多维度、多主体、多视角全面评估县域社会治理,推进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县域社会治理指数模型”的构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善治为价值导向,强调结果导向与过程关注并重,体现中央顶层设计的同时兼顾县域特色,使指数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在维度设计上,课题组确立社会管理、政社互动、社会自主治理及科技支撑等四大维度。同时,在多轮调研和反复论证基础上,确立了党建引领、经济活力、公共安全、法治保障、民生保障、政府支持、社会参与、村(居)民自治及社会组织治理、政务服务能力和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等11项一级指标,以及包括队伍建设、经济发展、创新转型、治安安全、司法效能、公共教育、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创新试点、公众参与、社会组织培育、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组织发展等24项二级指标。最终的78个三级指标以客观性、可量化、可获得为标准实现遴选。此外,所有三级指标均采用相对数,以区域GDP、人口等作为调整系数,兼顾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县,确保指数结果更科学和更客观。

发布会上,郁建兴教授全面介绍和诠释了中国县域社会治理指数模型开发的背景和意义、理论内涵和实践源泉、模型构建思路和框架、权重计算,并期待“中国县域社会治理指数”成为基层治理的“晴雨表”,社会治理的“数据库”和县域治理的“成绩单”。

作为“中国县域社会治理指数模型”的应用,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发布了2019年浙江省县域社会治理十佳区县,它们是(排名不分先后):余杭区、鄞州区、德清县、慈溪市、诸暨市、义乌市、嘉善县、长兴县、柯桥区和滨江区。


(图为共同见证浙江省县域治理十佳县区发布的领导和专家,从左到右依次为陈丽君教授、郁建兴教授、宁波市委原副书记陈群、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浙江省社科院院长何显明教授、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