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专属明信片

时间:2019-11-27浏览:1526

紫金港求是大讲堂的晨光东来,西溪田家炳书院楼前的花团锦簇,之江红楼的绿野塾堂,玉泉图书馆的求学之光……七个校区,四季风景,十二时辰,一群浙大人将之收入《此间浙大》,变成可以珍藏的求是印象。

《此间浙大》明信片创作的发起人是2006年进入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学习的本科生赵天亮。毕业之后再回到浙大,他很想给同事们带一些有浙大特色的纪念品,然而在学校的商店却始终找不到想要的东西,这就成为了《此间浙大》诞生的契机。

赵天亮觉得,用笔和纸记录往往更能呈现出时间的沉淀,其意义和价值也会更大,所以明信片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当时的明信片很少而且都是校外人员做的,普遍大众化,缺乏浙大的文化内涵,商业气息太重。而我们其实更清楚什么最能够代表浙大,所以我就想自己做一套浙大专属的明信片。”有编辑排版工作经验的赵天亮说干就干,2013年他召集了一些校友和在校同学组建了此间影绘团队。

经过一年漫长的准备,他们终于在2014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套明信片,赵天亮给它命名为此间浙大,取意自浙江大学西迁的历史,指的是在烽火之中屹立不倒的求是书院。而团队名称中的影绘则分别是摄影绘画这两种明信片的呈现形式。

《此间浙大》从来不是出于商业目的而存在的。用赵天亮的话说,这个团队组起来“纯粹是因为我们对于浙大的念想,是心里一种对母校的情愫”。团队成员都有各自的本职工作,这个文创产品是伙伴们工作之余的一份心血。

从照片选择、包装设计、呈现形式到尺寸切割、人工包装、成品上架,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反复地商讨和确定。单单是包装和明信片的纸张都是他们从好几十种类型中细细挑选出来的,他们在意的是纸张的纹理,颜色,材质和手感能否达到最好的呈现效果,而不是哪一种成本最低。五年过去了,当赵天亮把2014年的明信片展示在桌上时,水粉画里咏曼阁前的夏荷依旧鲜艳如新。

最初的几年里,《此间浙大》只算是校内外众多明信片里的一款,发行量不过千份,仅仅以丹青、蓝田和云峰三大学园的文具店为平台进行销售,偶尔也会和校内社团进行合作。几年下来,曾经盛极一时的明信片市场慢慢冷却了,但他们得到的认可度却越来越高,甚至在大洋彼岸的校友也寻声而来,希望能收藏一份他们手里的《此间浙大》。于是同样是离开浙大多年的赵天亮就把当时手头剩下的100多套全部赠送给了这些海外的校友们。

2014年采取了私密档案袋包装设计,2015年向在校生展开的照片征集,由转换,2016年在长达数月选取的大地纸上首次采用了烫印工序,2017年特别准备的120周年校庆的纪念版……每一版都是很多浙大人心里的经典,但是他们每一年都在寻找突破。2018年,得到市场认可的《此间浙大》最终也得到了校方的认可,成为求是印象之中的一部分。并在20182019年相继推出了星空版的《此间浙大》和《浙大十二时辰》。人总是追求美的,对明信片也是如此。你力求呈现最完美的东西,那自然而然会得到学生的认可。”选择用最好的材质,投入最饱满的情感,而且不求商业利润的回报,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经典。“此间匆匆,浙大依旧”,2016年以及之后每一个版本的封套上,都会印上这样一句话。赵天亮解释说:对于大部分浙大本科生而言,四年的校园生活是很短暂的,转眼我们都会辗转于社会之间,但是浙大就如同是自己的家,回首的时候她总是会在那里,温暖依旧,挺拔依旧,让人总想着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