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至味 《慢煮生活》

时间:2020-03-13浏览:1172

人间至味 《慢煮生活》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特别安静的寒假。没有了年节里的走亲访友,没有了热闹喧嚣,却让大家有了一长段时间来静心阅读,俯首沉思。

 

谢春红

 

提起汪曾祺先生,我其实没有什么印象,但是绝对记得初中课本里面那篇《端午的鸭蛋》。不过,说来好笑,我对咸鸭蛋不感兴趣,反倒是课文开头写的五色的百索子真的让我

记得很久。对先生其余的认知,皆是来自于我的室友。她不止一次地跟我说起,看先生写吃食,说是“垂涎三尺”也不为过。

翻开《慢煮生活》这本散文集子,内容很杂。有人间枯荣轮回的草木,有寻常人家桌上的一日三餐,有平日里自得其乐的趣事,也有回忆里放不下的故乡和旧人。果然是应了这集子的名字——将生活里的各种滋味儿都倒在这口锅里,文火慢煮,不急不躁。故而这书读起来很舒服,你可以随时拿起,又随时拿放下。就像是有阳光的午后在门前坐着听爷爷辈的人讲故事,慢慢悠悠的。

书里的点滴,将汪曾祺先生的形象刻画得很生动。都说汪曾祺先生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最后一个士大夫”,这话是不错的,他一向活得豁达而透彻。他笔下的生活,并不总是美好的,但是在他写出来的苦难里,人都是美好的。

最喜欢的,是他写那段关于西南联大的生活。因为在他笔下,抗战期间联大的生活不是千篇一律艰苦的物质条件,枯燥的学习生活。在那里,师生之间研学态度严谨认真,但是更难得的是开放的学风。早起去图书馆抢座者有之,整日里泡在茶馆里写文读书者亦有之。由于日本的飞机总是隔山差五地来空袭,课堂总是时断时续,同时还新出了一个词,叫做“跑警报”。这本来是一件极危险极慌乱的一件事,但是先生记下的却是林子里卖松子的小贩,借机约会的情侣,通过逻辑推理在路上捡到金戒指的哲学系学生,又或者是专门在此时烧水洗头的罗姓同学……每每读到此处,总让人忍俊不禁。

从这一点上,也不难知晓,为什么这个民族总是如此顽强。把苦难轻描淡写,不是因为忘却,只是不把苦难当做苦难罢了。

先生年轻时,活得恣意张扬,滋味丰富。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先生便只留下了三个爱好:写写字、画画画、炒炒菜。写字作画向来是文人雅兴,算不得是稀奇,尽管先生作画很有风格,自认为“不中不西,不今不古,真正是‘写意’”,但是说到做饭人就少了。正所谓“君子远庖厨”,虽然不敢苟同,但是文人里爱做菜的确实不多,我知道的,苏东坡算一个,先生也算一个。所以先生爱逛菜市场,喜欢实实在在的人间烟火,得闲就不紧不慢地给家人朋友做几道小菜。

这样的悠然自得是我们少有的,忙碌和前进一直是社会的主旋律。但是今年寒假,因为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我们的生活被迫陷入停滞。经历了前期短暂的恐慌之后,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冗长的真空期,被隔离开来的个体渐渐失去了原有的规律和计划,盲目地无趣着。这时候才发现,原来没有那双无形的大手推着,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要继续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读到先生的书,让我觉得很心安。生活是有温度,有味道,有悲喜的。这段不得已“独处”的时光,反倒是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去发现生活的滋味。

说来很巧,读完这本书的第二天,正好是元宵节,是汪曾祺先生一百岁生日。一个在一百年前的正月十五出生的孩子,现在在另一个时空里继续做着一个有趣又懂得生活的老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