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之思

时间:2020-03-13浏览:253

王紫薇


翻开《乡土中国》序言,编者提到了对《大家小书》这个俏皮名称的用意,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

再回想起我初见这本书时,也的确是感到诧异。一本大师的书,一本享誉中国甚至世界的书,我本以为它的厚度和分量至少也该是让我拿着会感到吃力的,却从未想到会是如此的轻薄小巧。正如编者所说:“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这样,在我还没有打开这本书之前,编者以及作者的细心和良苦用意就足以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阅读的好书。

这本书处处充满着逻辑。我像个斗士一般紧盯着对方的招式技巧,企图找出一点破绽。在这个过程中,殊不知我自己在观察的同时也无师自通学会了一招半式。所以,在费孝通先生通过他的逻辑思路将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理解呈现给我们读者的时候,他同时也成为了引路人,让我在他的逻辑引导下学会了对问题的思考方式。

在《文字下乡》这一节中,他通过举例对比的手法教会了我全新的思考方式。从前的我只会想到乡下人是没有文化的,原因就是他们缺少教育,于是城里人称他们“愚”。但在这一节里,费孝通先生举了城市里的例子,他说“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我于是思考,是啊,为什么城里人可以说乡下人愚,而乡下人却不敢说城里人在农活方面的愚呢?在他的思路引导下,我认为,这是因为城里人的思考方式、生活方式在大众眼里看来是被作为潮流、先进的方式的,而乡下人这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则被认为是“落后俗套的”,所以当遇到违背大众认同的生活方式的“乡下人”时,我们就会说他愚。在大环境下,人们很容易被大环境中的价值观裹挟,而去忽略其他群体、其他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存在。

同样的,在《乡土本色》这一节当中,作者说到:“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同理,在《礼治秩序》一文中,讲到“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这些礼的内容事实上在现代标准来看,可能是很残酷的。

所以,一个词汇,一种价值观并不能在所有的群体中普遍适用,也不能在所有的环境中一概而论之。再反观当今现代社会,在大众普遍价值观下,一些看似出格的事情,例如辞去高薪职位选择回乡支教”“选择丁克主义的年轻人等等与大众普遍价值观冲突的事件中的人物,他们往往会被大众舆论称之为愚人,事实上,他们并非愚,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可以被看作一个个人群体,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所以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追随大众潮流。

因而,我想,当这些人在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的时候,或许我们也应该尝试去懂得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环境处地,不一概而论,学会去尊重独一无二的存在。

记得有人曾说,书籍的唯一真正用处,是使人能自己去思考,如果有不能引人思考的书,便不值得占书架一席之地。或许我能确切地告诉你这本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在社会学中的地位,但我更愿意告诉你的是这本书对于我最大的价值便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一往无前的探索的勇气,我想这大概也是费孝通先生希望为我们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