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导学关系,护航研究生心理健康

时间:2020-06-08浏览:718


2018年,一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在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等几个学院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在200余名受访研究生中,一些学生存在轻度或中度心理健康问题。

近些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在浙江大学八届二次教代会上,环境与资源学院教师朱亮的一份题为《关于加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与导学关系正常化的建议》的提案,直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痛点,得到学校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突发性问题,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发展的。”起先,朱亮的课题组里有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加之新闻报道了不少大学生心理问题极端案例,朱亮意识到,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势在必行。“入学科研压力、毕业就业压力、成年情感压力,都是导致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朱亮认为,研究生入学不久便开始加入课题研究工作,但此时新生科研知识储备少,研究进展举步维艰,发表论文过程摸索压力巨大。面临就业时,研究生普遍就业期盼偏高、就业定位不明确、价值选择趋向于功利,均会导致研究生自我认知偏差和社会认可度降低。此外,硕士研究生平均年龄2225岁,博士研究生平均年龄2629岁,正处于婚恋主要时期,但多数研究生学业压力大、可支配时间少、社交圈狭小,且高学历人才普遍对婚恋伴侣过于理想化,种种因素对婚恋问题造成影响,引发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

改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该从何处破题?鉴于浙江大学研究生占比较高,朱亮建议,加大对研究生人生价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投入,强化培养研究生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让他们由内而外地更加卓越、更有梦想。同时,改善现有导学关系的育人思路与方式,制定适应时代发展的导学关系准则,让导师亦师亦友,追求更高质量、互相尊敬的师生关系。

近些年,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导学关系始终是学校关注的问题。学校实施了“需要特别关注研究生”季报制度,建立研究生心理个案动态信息库;选拔组建研究生心理委员队伍共700余人,在校园朋辈辅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推进研究生德育导师队伍建设,原则上按501的比例配备研究生德育导师,并自2017年起纳入学校育人强师计划;强化优秀导学团队育人示范作用,鼓励导师合作指导研究生、全面培养研究生,以团队为载体,构建导学育人共同体,弘扬尊师爱生好”“教学相长好”“同学互助好”“文化传创好”“团队发展好五好风气。

针对该提案,主办部门研究生院表示,将进一步加强研究生适应性教育,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和援助工作,优化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评选活动,探索建立校院两级的导学关系工作坊及相关协调机制,为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