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新生同上一堂课

时间:2020-10-30浏览:392


新生们开始大学生活已经有段日子了,他们适应了大学生活吗?孩子进入大学,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全新阶段。这期间,他们双方要面对很多新事物、新问题。怎样家校合力,为新生成长保驾护航,是个大课题。日前,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专职心理咨询师李娟和求是学院新生辅导员车淼洁,给新生家长们上了一堂网课,指导学生和家长如何度过大学四年。

 

胡信昌 柯溢能

 

读大学,学生要注意——

 

大学生需要学会选择

 

中学时,学生、家长、老师三方的目标高度一致,那就是考一个好大学。然而考上大学后,这样高度一致、清晰具体的目标一下子没了,部分学生失去了方向感。

刚上大学,人还处于迷茫状态,却要做出人生中很多重要的选择,比如,报到后要选课,要从全校上千门课当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同时又符合要求的课程。

此外,要不要申请辅修或双学位,又是另外一个选择。紧接着,就是选择社团或学生组织,我们通常建议每人最多选1-2个,上百个社团和组织,这可怎么选?最重要的一个选择是,10月份要进行主修专业的确认,也就是选专业。

所以说,大学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学生做出选择,不管是喜欢,不喜欢,还是茫然无措、纠结不堪,它都会向你走来。这些选择家长能包办吗?老师能代替吗?不能。因为选择的背后,其实是对自我的逐渐探索和对目标的梳理规划。

 

学会自我学习非常重要

 

家长可能最关心孩子的学习,大学的学习有什么特点,它和高中有什么不同呢?

课程上面,高中是三年就读语数外物化生等固定的课程。大学的课程是自主选、多样化的,每一个学生的课表,都选了满满当当的课,其实每个学生的课表都是不太一样的。

大学的课程也更加具有深度和难度,比如说理工科的数学类课程,就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常微分、偏微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大学实行的是学分制,考过一门课获得相应的学分,达到总学分且满足对应要求就能毕业。

大学上课也不再像中小学时有固定的教室和同桌了,大学里,每个人根据你要上的课程,走入相应的教室,上完课,老师和学生就离开了。很多基础课是大班化授课,一个教室百来个人,是低着头刷手机还是抬起头,是认真听还是昏昏欲睡地听,主要靠学生自觉。

大学的学习资源,包括各类网站、mooc,也包括班主任、辅导员、新生之友、学长等人力资源,都需要新生主动获取和利用。

因此,积极主动、自觉自律,是新生来到大学后最需要养成的品质。

 

学会安排好课余生活

 

大学更要学会安排好课余生活。

业余时间是考验大学生能否独立生活、能否管理时间、发展自我的时候。

有的同学,从早晨6点到晚上11点,一大早跑步、锻炼身体,利用间隙时间洗衣服,上一天的课程,到了晚上9点半,参加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开会、讨论、开展工作,安排非常丰富。

很多同学就是在课余时间里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领导力等综合素质,学会了使用办公软件、图片处理软件、视频编辑软件等技能。

另外,一些中学时代没有时间或没有条件保持的兴趣爱好,到了大学里面可以培养,比如绘画、舞蹈、乐器、摄影、轮滑、运动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能够让生命焕发光彩,充满活力,不仅心情愉悦,有时还能舒缓压力。

所以大学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充分利用好碎片化的课余时间,是自我提升、形成个性品质、与别人拉开差距的秘诀。但也要分清主次,不能影响课程学习。

 

学会与人相处

 

大家都知道,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生活上懒惰、人际关系紧张的人,在事业上也很难有起色。大学相当于小社会,五湖四海的同学聚在一起,性格特点、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需要彼此包容和尊重。

有些寝室关系处得好,室友一起去自习,一起探讨学业,早晨叫起床,晚上卧谈会,四个人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当然也会有寝室关系紧张的,与室友有点小矛盾、小隔阂,或者融不进去,感觉被孤立,这就不太舒服了。

所以,人际关系很重要,而且关系都是需要用心去经营的,这一点,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到,千万不要和孩子一起说宿舍某个同学的坏话,加剧紧张关系,也不利于孩子正面应对人际相处的挑战。

另一个大学里需要重视的关系就是亲密关系。如果您发现孩子谈恋爱了,您会是什么态度?

有些家长说那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看他找了什么样的朋友。我们有些男生找了学霸女朋友,慢慢被女朋友带着有规律地学习和生活,不仅成绩上去了,人也变得体贴成熟。

当然也有学生因为情感受挫,吵架分手等造成心情低落,需要人去调节、疏导。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莎士比亚说:爱情不是树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而是建立在共同基础上的心灵沟通。在亲密关系中,重要的是学会相知、相敬、相让,共同进步。

 

学会正确的自我认知

 

有一句话说:你来到浙大是万里挑一,但进入浙大后却只是万分之一,听上去有点心酸。

我们的学生高中时都很出色,不仅成绩名列前茅,还有从小到大当班干部的,以前经常受老师、同学的夸赞。然而,进入大学后发现,身边的小伙伴都很优秀,就感觉自己非常平凡甚至不起眼,有人钢琴十级,我啥才艺都没有,貌似只会学习,然而说擅长学习也很心虚,上课勉强才能听懂,考试都要担心挂科,这叫擅长吗?于是,开始深深的怀疑自己究竟会做什么,能干什么。

这是“自我认同”出问题了,就是过去知道自己是谁、会干什么,但是现在怀疑自己能不能承担,能不能做好,也不知道未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自我认同出现了混乱。

当然别太担心,提出这个概念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了,很多人一生当中都可能在了解自己、找到自己,青春期就更加容易遇到这样的问题。所以大学新生容易出现迷茫、自我评价低、目标不明确、行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要接纳问题状态,以平和心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读大学,家长要注意——

 

曾经有个段子流传在大学生家长间:养个孩子就像造卫星,十几年心血,最后终于发送成功,考上大学,然后卫星就消失在茫茫外太空,只剩下定期不定期的发回来一些微弱的信号,给点钱、给点钱。把钱发给了卫星,叮嘱吃好穿暖,卫星又发回来微弱的信号:别啰嗦别啰嗦……

家长如何与读大学的子女沟通?建议家长,避免一些消极的沟通方式

第一个是我是权威,孩子一切都要听从父母的,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都要多,但事实上你当年走过的路早已发生更新和变迁,孩子所走的路所面临的压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自然你当年的方法也不能完全适用于现在。

第二个是要避免道德绑架和情感绑架,父母嘴上经常说的“我都是为了你好”,很多时候都是父母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得出的,这份沉甸甸的爱心和好心很可能会让孩子喘不过气来。甚至还有更严重的情况是,有些父母会在孩子违背其想法时,以断交来威胁,说“如果你再不怎么样,我们就断绝亲子关系”,以此迫使孩子回头,却又在孩子回过头来的时候,先跟孩子算账,将过错由孩子一个人承担。

建议家长,学习积极的沟通方式。首先要尝试理解孩子的困扰,放心让孩子与同伴接触、交流;其次要鼓励孩子探索解决的方案,并予以足够的支持;在孩子来寻求你的帮助时,能够与孩子商讨,提供建设性意见,并最终能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

这就是老话说的“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父母不是孩子的将军,也不是孩子的保姆,而是孩子的参谋,拥有最终决定权的是孩子本人。

当父母能够给予孩子足够多的理解与支持时,孩子其实也会积极的回应父母。孩子可能会变得更有能力去直面困难,也能够进行自我思考和理解,并尝试自我解决,逐渐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再像青春期早中期那样一意孤行,逐渐学会寻求同伴和老师的帮助,也会寻求父母的帮助,然后综合多方意见来支持自己做一个相对成熟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