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土”味团队,打造温暖“家”

时间:2020-11-27浏览:679


■本报记者 佳乐 学生记者 吴安琪

在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有这样一个团队:为师以德,由严谨沉稳的主导师和6名教授(研究员)、2名副教授、1名助理研究员组成的导学团队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春风化雨,纯粹包容的学术氛围、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机制是他们成长的摇篮;实力雄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实而丰硕的科研成果是他们不断奋斗的目标……他们就是荣获浙江大学第九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主要从事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环境质量与食物安全等领域研究的徐建明导学团队。

 

从细节出发,引路人的坚持与智慧

 

徐建明,浙大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农学会成员,美国土壤学会成员,曾主持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SCI检索论文300余篇,主编中、英文著作7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件等。

初见这位有着深邃眼窝、高挺鼻梁的老师,低调、内敛、谦和有礼。“敏于行而讷于言”,看似“不善言辞”的他,凭借在教学、科研以及生活中流露出的人格魅力,成为了环境与资源学院最受同学们欢迎的老师之一。

即使科研工作十分繁忙,徐建明教授总是会抽出时间,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跟同学们交流、谈心。他说:“在我心中,对学生的教育必须是建立在对他们的充分了解之上的。”他会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特长优势,因材施教,积极培养和发掘学生的求是创新能力,让每一个学生的潜力都得以充分发挥。

对于细节,徐建明教授有着十二分的坚持。他认为,严谨是做科研最基本的态度。在科研实验中,他一次又一次地强调实验规范,要求学生们聚焦每一个可能影响大局的细微之处;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他亲自一页一页地画圈、注释、修改,帮助学生们牢牢记住学术规范。有时,遇上不太注重语言表达与视觉美观的同学,或是收到语言粗糙的论文与有些单调的报告PPT,他总会殷切地叮嘱学生:咱们是中国人,中文的表述怎么可以不通俗流畅呢?同时,徐建明教授还会找来优秀的PPT模板,让学生们参照着修改。也正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唠叨将细致与严谨深深刻在了学生们的心头,成为了他们人生路上的珍贵宝藏。

身为团队的引路人,徐建明教授坦言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最开始,徐建明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土壤化学。可是在他的团队中,有着微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化学等各个交叉学科方向的人才。对于一个团队而言,这意味着学科交叉的优势;而对于这支团队的引领者来说,却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为了充分发挥团队的交叉优势,徐建明教授一直尝试着去了解、把握多学科方向的知识,不断地精进自我。多年的科研经验和他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让他总是能够为团队的科研道路指明方向。在他的带领下,这支团队也不断突破,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

 

春风化雨,多元、包容的“家”风传承

 

在这五年间,这支有战斗力的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科学研究和立德树人的成果,113人次学生荣获国家专项奖学金及各类荣誉,在ISMEJGlobalChangeBiolSoilBiolBiochem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那么,是什么促使团队人心齐聚、硕果频出?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徐建明教授微笑着说道:我想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们团队的特色。我们有着和谐纯粹的学术氛围、学术交叉的巨大优势。因此,总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团队中每一个人的优势和长处。

徐建明教授的团队就像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这里有7名教授(研究员)、2名副教授,1名助理研究员,以及10名博士后、31名博士生和22名硕士生。团队中的刘杏梅老师就像是一个温柔的大姐姐,团队中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总会找她倾诉,而她一直都耐心聆听,用自己的经历去开导化解学生。她也是环资学院优秀班主任,曾获浙江大学校友总会评出的最想见到的老师等称号。酷爱读书和游戏的吕志江老师,脑海中似乎藏着说不完的历史冷知识,调剂着略显乏味的科研生活。而年轻的马斌老师更像是学生的朋友,他和学生们一起骑行,一起玩乐器,一起在迎新晚会上表演《一场游戏一场梦》……每一个导师都有着鲜明的特色,然而相同的是他们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

团队中也有导师,曾经就是徐建明教授的学生,马斌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当年,徐建明教授帮助刚刚毕业的马斌积极联系国外名校,并在他博士后工作期间,给予了非常多的支持和帮助。两年时间过去了,当他觉得难以支撑,想要回国的时候,徐建明教授考虑了多方面的信息后劝他说:“再多坚持一年,这会让你受益匪浅。”如今,马斌以“百人计划”研究员的身份回到了徐建明教授的团队,像徐建明教授一样,他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总是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努力打造纯粹的学术氛围。而今年刚毕业的邢佳佳,在面对众多的职业选择时,不免感到无措与迷茫,最后,是徐建明教授的话坚定了她的选择。徐建明教授告诉她:“你做什么我都支持,因为我知道你做什么都是可以做好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被注入了力量,这力量支撑着她坚定地走向未来。正是在这样兼容并包的氛围下,这支团队的“家”风不断传承下去,将家的温馨带给每一个人。

 

不懈探索,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徐建明教授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科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漫长的科研道路上,取得突破并将创新成果落到实处,是徐建明教授的团队一直以来的坚持。五年来,团队承担了千万级以上项目3项,其他三重项目3项,在服务土壤污染攻坚战、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上取得突出成效。他们也努力将成果用于回报国家和社会。

团队中的徐建明、何艳和刘杏梅三位教授都是农业农村部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联合攻关专家组的成员,徐建明和何艳分别是国家水稻、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岗位科学家。一直以来,他们带领整个团队为我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作出了许多贡献。例如,台州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的建设,离不开他们夜以继日的研究与指导。团队建立了以“低积累品种-稳定化技术的核心技术、政府引导-科研机构支撑-第三方实施的运作机制、十亩-百亩-千亩为推广策略的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安全利用的台州模式,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我们在台州的工作已经接近20年了。前期,我们的工作主要是以研究为主,如今是要将这些成果落地。徐建明教授告诉我们。受污染的土壤防治需要不断的试验与实践,他们用十亩-百亩-千亩的推广模式进行试验。什么叫十百千的推广模式?就是先在几亩地上进行不同的处理与配比试验,而后推广到几百亩,再是几千亩。在这样的过程中确定真正最优化的用得上、推得开的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方法。

然而,土壤污染的隐蔽性很强,如何才能将这样的研究成果完整地呈现出来呢?

202086日,台州温岭,浙江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长期观测研究站的揭牌仪式在众人期许的目光中举行。这也是团队长期研究成果落地的重要时刻。徐建明教授团队设置的长期定位试验,将通过研究站以直观、明晰的方式完完整整地呈现出来。这样的长期观测站在全国范围都很少见。未来,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人员到这里参观学习,共享科研成果。这对于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也是对徐建明教授团队一种鞭策与鼓舞。

未来,他们将继续在科研之路上不断前行,将科研的成果播种,让它们生根、发芽,为国家社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