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工匠精神,推动教学研相融共进互长

时间:2021-04-14浏览:595


  ■学生记者 王耀敏

    浙江大学的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面对这些学生,更加需要、更加值得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和科研从来不是矛盾的,若能在本科教育阶段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对学生未来的专业课学习是很有好处的。精益求精,教研相长为教育理念,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郑火青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荣获2020年浙江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精心设计,教与学相融

 

    “‘教学一词,说明教与学本来就应当是融合的,有教无学等于白搭。我想通过我的教学让二者产生更多交融。郑火青一直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教学,每当课堂抬头率降低,他都会担心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因而在课前做更精心的准备。对于新开设的课程,他会提前思考如何上好这门课。例如本学期的《动物学》,他在寒假时便开始研读书籍、查找资料。而即使是已经教授多年的课程,他也会对以往的教学进行梳理,认真修改教学内容,课件更是年年不重样。

  既然要追求教学效果,课堂参与度至关重要。对于提高参与度,郑火青可有妙招。“我很注重课堂上和学生的互动,会设置很多提问环节,而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很高。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抬头率,是将教与学相融的强有力的方法。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可以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点的记忆,而开放式的提问也能够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有时还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回答。而且提问也是快速熟悉学生的好方法。”

  为了四十五分钟的课,郑火青往往要准备三到五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对老师来说,教学是最重要的。教育是神圣的工作,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永无止境的,值得不断探索、琢磨。面对如此优秀的浙江大学的学生,花再多时间精力都值得。”郑火青坚定地点了点头。

 

开拓创新,学与研共进

 

    郑火青教研相长的教育理念影响了许多同学。不少学生受他的启发,将课堂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例如《经济昆虫学》课上,他介绍

了一种能降解塑料的资源昆虫。出乎他的意料,一下课便有同学主动与他交流,表示自己有兴趣做一些相关的工作。该学生随后组建了一支队伍,参与了学校节能减排大学生实践项目比赛,并获得一等奖。这让郑火青既意外又惊喜。“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老师是很难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我们的学生很优秀,也很有潜能,有时老师起到的只是引路人的作用,告诉同学们前方有更广阔的天地。”正是郑火青的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出了众多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对于“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郑火青给了我们合理的诠释:“作为一位专业课老师,首先要保证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但我认为,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是浙大这样的研究型大学最应该做的。这不仅仅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有帮助,还能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常教常新,教与研互长


    2009年,在浙大获得博士学位后,郑火青选择了留校工作。通过积极探索,他寻找到了一条将教育和科研结合的道路。

  郑火青将教学内容分成已知和未知两方面。他认为,已知知识可以通过教师传授,但是,知识是永远教不完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拓宽已知、探求未知的兴趣。

  为此,他经常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带入课堂。例如,在讲授蜜蜂的特点时,他将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两篇新近研究报告作为阅读材料在课堂上展示,课后检测结果显示,同学们把阅读与课堂学习结合得很好。“教研本不冲突,教研相长的方式若能和专业课结合,更能启发学生,让学生不仅熟悉前人已经探索过的领域,还能往前走一走、看一看,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我所追求的教学方式。”他说。

  与此同时,他也积极创新授课形式,尝试教育教学新方法。“学生如此优秀,更让我对教学心存敬畏,生怕辜负他们的期待。我将视这次参加青教赛为新的起点,将对待这15分钟教学节段的态度用于每一次教学,探索不同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最佳教学方法,继续提高教学能力。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