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与时俱进,妙趣横生”的课堂

时间:2021-04-14浏览:445


  ■学生记者 季湘怡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趣味十足,紧跟时代潮流的交叉学科。《市场营销学》作为管理学院的一门传统的专业课,却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研究员孙怡夏的讲授下成为了爆款课程。这门课经典且时尚,互动性十足,孙怡夏用她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收获满满干货。

  《市场营销学》实践性与理论性并重,因此孙怡夏的授课内容并不拘泥于课本。她把课程内容分为了两个模块:一部分侧重于市场营销的传统经典理论,另一部分则是互联网思维模式下前沿的理论。“市场营销蕴含着很多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的决策都是有帮助的。”孙怡夏希望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改变对市场营销“门槛低”等片面的认知,在开拓思维的同时,从更深层次的原因了解人们行为的规律,并对人们的决策做出预测。

 

讨论互动碰撞火花

 

    在孙怡夏看来,老师和学生是相互学习的关系。在她的课堂上,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只有创意和观点。和其他一些课程单独设置讨论课的模式不同,孙怡夏尝试营造更轻松自由的发言环境。她有时随性地抛出一个有趣的话题,有时通过辩论的形式鼓励交流。想发言的同学也不用站起来,可以用舒适的方式表达观点。大家可以互相争论,互相辩驳,也可以随时改变自己的立场。你是对面派来的卧底吗?辩论时,有同学站在正方却替反方说话,孙怡夏会这样打趣道。刚开始的时候,同学对讨论的方式也不习惯,发言的人不多。但孙怡夏鼓励学生从多元角度来探讨,并发掘他们发言中新奇的点,引导他们。很快,随着得到肯定的同学越来越多,课堂上的氛围也变得越来越好。“同学们有时候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创造了很多有趣而且有价值的观点。”

  比起追求绩点,孙怡夏认为享受这门课更为重要。课程中的内容不是啃书本就能获得的,还需要各方面的综合知识储备,需要同学们的搜索和总结能力。这样的教学理念也带来了她授课的另一个特点——PPT大多由图片组成。只有认真参与课堂才能掌握知识点,也避免了一些同学想通过临时抱佛脚突击复习的想法。

 

引入案例惟妙惟肖

 

    以纯粹理性的方式解释艰深晦涩的原理,同学们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于是,孙怡夏在课堂中融入大量的真实案例,让课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加通俗易懂。

  孙怡夏引用的案例非常形象生动。比如在讲授消费者心理时,她就举了立顿送消费者杯子的例子:“很多消费者提出过质疑,为什么立顿赠送的杯子容量非常小?”这个有趣的问题一下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实际上,立顿也曾经将大杯子作为赠品,结果确收到了投诉——消费者反映奶茶没有以前浓了。其实奶茶本身的量并没有变,只是消费者在冲水的时候习惯性地将水倒至杯子的三分之二处。因此大杯子使消费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稀释了奶茶。”运用这个有意思的例子,孙怡夏自然而然地提出了“消费者的需求都需要满足吗”的问题,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同时,她也非常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体会市场营销。通过小组作业的形式,要求同学们去学校的咖啡吧考察。让同学们以老板的身份策划咖啡吧的运营。此外,“作为一个品牌经理,如何将人工智能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产品中”等开放性的作业提问也很有思考价值。

 

教学科研相辅相成

 

    作为一名教学科研并重岗的老师,孙怡夏一直认为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她经常将科研中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调研结果带到课堂中。这既让学生了解到时下前沿的科研方向,也能启发学生们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仪式感可以通过增加你人生的意义来有效地降低孤独是孙怡夏团队最新发表的研究成果,她也将此融入了课堂设计中。从运用哪些实验方法到如何通过数据来证明结论,她都讲得很认真且仔细。这些内容都能帮助同学们对科研有更全面的认识。孙怡夏还举了很多例子来让同学们了解商家怎样利用仪式感来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而同学们的反馈也是检验科研成果是否有意义的重要方式。

  在课程内容完成后,孙怡夏会主动让同学们选择是否要听一些学术论文和数据分析的内容。科研不只是枯燥乏味,也会有有趣新奇的部分。“往往一门课结束的时候,都会有很多学生来问能不能参与我们的科研。”孙怡夏对学生参与科研抱着十分积极的态度,“不一定每个人都适合科研,但可以去参与,可以去了解,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学术新星呢。”

  科研是一个孤独的职业,社会科学的论文从完稿到发表,等个一年半载是家常便饭。但是孙怡夏认为,教学很好地填补了这种情感的空缺。学生们听课时的表情、眼神,是教学的灵感,也是动力。教学和科研从来不是相斥的,不是相互占用时间,而是互相成就。

  谈到课程未来的发展,孙怡夏依旧有很多的畅想。她希望能在之后的课程中更多引入最前沿的基于大数据的营销案例,启发学生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教学的路还很长,孙怡夏说,她也会将对教师这个身份的热爱一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