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求是精神薪火相传

时间:2021-04-16浏览:3590


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每每走过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大门,静静矗立在一旁的两问石总是让人不经意间停下脚步,细细品味,深深思考。

1936年秋天,浙大校长竺可桢在开学典礼上向新生提出了这两个简单但意味深长的问题,这也就是著名的竺可桢二问。正是竺可桢执掌浙大的13年期间,浙大整体办学水平大大提高,学风踏实,师生成果众多,学校也发展成为全国著名大学之一。而竺可桢提出并践行的求是精神更是成为浙大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代代相传。

求是精神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作是浙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927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到浙大为在杭高校大学生作报告。他满怀深情地说:作为浙江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求是精神是百余年浙江大学的办学理念,是浙大人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的崇高精神的高度概括。求是精神不仅是浙江大学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全省教育科技战线的工作者以及全省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发展阶段,要进一步发扬、光大求是精神。从近代中国问天第一人到浙大掌门人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户米商之家。竺可桢从小就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入学澄衷学堂后不久,他就在自己床边贴上一张纸条,上书醒来即起四字。从此,醒来即起成为竺可桢求学的座右铭,激励着他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习。

19109月,作为第二批庚款留学生,竺可桢登上了前往美国的邮轮。8年之后,已经获得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的竺可桢,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气象学博士,竺可桢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广设测候所、收回天气预报主权”……回国后的竺可桢为我国近现代气象事业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成为近代中国问天第一人。

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这正是竺可桢的理想,再苦再难也无所畏惧。然而,从1936年开始他最主要的工作,不再是气象研究。那年春天,竺可桢正式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一职,从一个科学家成为了一个教育家,以振兴文化教育事业来报国。

抗战爆发后,面对着

战火中岌岌可危的学校,竺可桢决定带领全校1000多名师生走上西迁之路。初迁浙江於潜、建德,继迁江西吉安与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四迁贵州遵义湄潭。浙大长达2600多公里的西迁路径与红军长征路径前半段基本吻合,这一壮举,被誉为一支文军的长征。为一校之长,不止要对学生负责,更要对国之教育负责。在竺可桢的带领下,师生在哪里,浙大就搬到哪里,图书馆实验室就用双肩挑到哪里。庙宇、祠堂做教室,自己开荒种菜、饲养鸡鸭,无论条件如何简陋,竺可桢从不耽搁第一时间开堂上课。于是,一篇篇高质量的论文在中国的山沟中完成,发表在《自然》等世界顶尖期刊上,浙江大学也因此声名鹊起,被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为是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求是精神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就是在西迁的颠沛流离中,求是校训诞生了。

19381119日,竺可桢在广西宜山主持召开校务会议。在他的倡议下,会议确定了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

之后,竺可桢在历次演讲中反复强调:

求是精神就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理的精神,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求是精神首先是科学精神,但同时又是牺牲精神、奋斗精神、革命精神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深刻理解求是的内涵,他不厌其烦地跟同学们说:你们要做将来的领袖,不仅求得了一点专门的知识就足够,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深思熟虑,不肯盲从的习惯,而同时还要有健全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

竺可桢不仅是求是精神的积极倡导者,也是一生笃行求是精神的楷模。

比如在用人方面,竺可桢唯才是举,用人唯贤,没有门户之见。正是在他的努力下,浙大聚集了一大批当时各领域的精英知识分子。王淦昌来浙大任教时只有29岁。竺可桢亲自陪他参观校园,还设家宴款待他。

在黔北浙大的这段时间,是我一生中科研思想特别活跃、成就较多、最值得追忆的时光之一。正是在那段时间,王淦昌培养了程开甲、谢学锦等一批著名学生。

可以说,竺可桢以求是精神和人格魅力网罗了一大批名师大家。苏步青、王淦昌、束星北、贝时璋、谈家桢、蔡邦华、梅光迪、张其昀等中青年教授都是在浙大期间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解放后,竺可桢出席了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为百废待兴的中国建立了许多第一个:我国第一个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机构、我国第一批研究和治理沙荒的机构、第一批研究冰川和海洋的科研机构。

19583月,竺可桢写信给院党组,提出了入党申请。在申请书中,他这样写道:

要把自己一切力量献给社会主义事业,争取做到:1、全心全意服从党的领导;2、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推进人民的科学事业;3、努力改造自己,争取成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

竺可桢在72岁高龄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终于完成了心愿,他高兴地说: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入党后,竺可桢在一篇万字思想汇报中,把自己比喻成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决心老老实实地尽力而为之,所谓一息尚存此志不容懈怠。

197427日凌晨435分,竺可桢病逝于北京,享年84岁。

作为我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始终关注并尽毕生之力开展气候变化研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先行者,他始终关注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先行者和实践家,他担任浙大校长13年,使浙大成为全国著名学府;作为中国科学院的奠基人和卓越领导者之一,他为发展新中国科学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竺可桢老校长命名的竺可桢学院、毕业季总少不了的竺可桢铜像合影、长演不衰的《求是魂》话剧……时至今日,浙大师生们以各种形式缅怀和纪念竺可桢校长对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求是精神。

每年学校都会在竺可桢校长的诞辰日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今年的37日,求是学院邀请了十余位与竺可桢老校长同天生日的同学,感悟求是精神、共话浙大担当;325日,迎着春日的暖阳,杨树锋院士在玉泉校区竺可桢像前,向地科师生们娓娓道来竺可桢老校长以民族振兴为愿、奋斗终生的故事……有为有守,斯人不朽。求是精神,定当薪火相传!

(整理、撰稿 吴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