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老师

时间:2021-06-18浏览:389


张洁净

在浙大,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带同学们成立了浙江大学学生草木学社,创新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统计校园里的每一种植物,并给每棵树制作了一张身份证;做出了一套校园植物的浙大方案,并推广到全国,带头成立了NSII中国大学植物网联盟……他是浙江大学学生草木学社的指导老师、生命科学学院的赵云鹏教授。

最初,草木学社还是浙大校园植物工作室时,赵云鹏就想要建个社团,而后勤园林处的周伟老师恰好打算建一个浙大植物相关的网站。两人一拍即合,浙江大学学生草木学社及其微信公众号浙大校园植物,以及浙江大学校园植物网应运而生。

认植物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进行一个小型研究项目的过程。科教融合的方式,是草木学社与一般社团最大的不同。赵云鹏说,草木学社认准一件事:我们植物。分三个层面:第一,我们要认得更多的植物;第二,懂得植物背后的知识;第三,把植物背后的知识传递出去。因此,草木学社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植物达人训练营、植物科学绘画培训班、校园植物认知培训、标本展等。让大家了解到,原来校园里有如此多的植物物种,紫金港校区就有978种,(数据持续更新),原来看似普通的植物,其实深藏着许多学问。

赵云鹏还鼓励大家写推文,将观察到的植物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公众号图文的形式传播植物知识。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发现栏目,鼓励大家去发现新的物种:

这是我们共同的校园,我们想知道校园里有什么。通过草木学社实践中不断交流、试错、总结,逐渐得出一套成熟经验。赵云鹏将其作为浙大方案向全国推广,各高校作为独立单元,逐渐编织成一个巨大的网络,成为“NSII中国大学植物网联盟。各独立单元以学生社团为核心,加上一个专业指导老师,构成一个基本的结构模式。

到了2020年底,已有45所高校正式参与其中,还有预备成员高校69所。做什么呢?赵云鹏说,一是数据积累。通过调查各校园的植物物种、数量、分布等,建设全国校园生物多样性大数据。二是人才培养。在调查的过程中提升专业学习知识技能,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在成长过程中,联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使命与定位:

校园生物多样性大数据,生态保护学习传播平台,生态保护青年领袖摇篮。

如今,浙江大学学生草木学社及其公众号的发展与运营已较为成熟,中国大学植物网联盟日益壮大,体系也越发完善。

这过程中,也有人觉得作为专业老师,应该把时间聚焦起来,好好上课,多发文章,觉得赵云鹏不务正业

但从我的角度看,是非常正业的,赵云鹏笑着说,专业班级的学习,可能大家的知识技能会学得比较好,但同质性很强。而通过学生社团培养人才,比一般的专业班级,互补作用更强。大家在社团中的学习,不是为了拿学分,而是一种兴趣、使命驱动的学习,在这过程中,慢慢地将理念传递出去。比如宣传生态保护,只有让大家喜欢上动植物、自然,才会发自肺腑地觉得自己应该去保护它们。这对人才的培养,对增强学科的影响力,是很重要的。而且同学们的专业背景多元化,可以接触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提升自己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此外,在起步时,赵云鹏称时间上对于我是一个挑战,需要专门拿出一部分时间去组建团队、建立各种流程制度。活动的经费、场地等资源也得一个一个想办法解决。在这过程中,赵云鹏自身也经历了太多意义深刻的事情,收获颇丰。植物达人训练营,是赵云鹏第一次在专业课程之外,开设免费培训班。

训练营的学员组成结构非常多元化,有在校生,有浙大老师,有其他高校学生,也有已经工作的社会人员。这些跨背景、跨年级、跨专业的人,却都有着同样的兴趣——喜欢植物。这些人组成了一个独特的、多元化互补的班级,呈现出来的学习效果非常好,赵云鹏说。

第一届训练营的学员中,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爷爷,每周从上海赶过来学习植物知识,很早到,晚上走,走的时候和每一位同学、老师告别。老爷爷还专门为拍摄植物买了一台相机,因为什么也不懂,就边看说明书,边问边学。

他表现出的对机会的珍惜,和如此强烈的学习劲头,把我和同学们震撼到了。

这些经历也支撑他坚持不断坚持:

我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因为我坚信,我做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且在人才培养方面非常具有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