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情怀使命

时间:2021-09-27浏览:260


西迁办学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我自然也已是谙熟于心。只是当真正踏足这片土地之时,目光所及,那曾经被用作教室的古庙建筑似乎还回响着教书声;伸手触碰,那岁月斑斑的湄潭浙江大学旧址的纪念碑依旧镌刻着无数人的回忆;侧耳倾听,那湄潭人民淳朴的语言讲述浙大西迁的故事——记忆开始发烫,跃然眼前,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以史为鉴西迁精神之探寻浙大西迁记忆里的许多人物,于农学院师生而言,可谓求是奋进、勤朴好学之典范。而身为农学院的一名教授,在湄潭路上自然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了农学院。

文庙中以图文形式记载了农学院当时的情况,湄潭浙大农场的留影、永兴火神庙浙大农学院畜牧试验基地的图像、浙大师生在湄潭从事农业研究工作的合照,无一不是对那些年艰苦卓绝的日子的珍贵纪念。文字的记载更是详尽而又生动:西迁路上蔡邦华教授坚持采集昆虫标本,回迁时宁可丢弃行李也要保有宝贵的标本的固执;吴耕民先生于艰苦条件下仍组织出版《浙大园艺》刊物,先后发表数十篇论文以指导并提高湄潭乃至贵州园艺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无私……前辈们葆有铁肩担道义的骨气,在艰难困苦中坚持弦歌不辍的决心,冒百死排万难以求真知的勇气,这便是西迁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引领我们不断向前的风向标。以民为先西迁精神的核心湄潭办学期间,缔造出无数的重要成果,离不开浙大先辈们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浙大与湘潭人民的互帮互助。

在浙大迁入湄潭后,湄潭人民鼎力相助浙大迁校。湄潭县长严溥泉还成立了浙大迁移协助会,百姓们腾出自己的好房空房,湄潭文庙、民教馆、救济院等办公房屋也都腾了出来,算下来总共调了252间房子给浙大师生。战乱年代物资不充裕,湄潭人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会低价或无偿为浙大师生提供大米和各种副食品。

而作为最接地气的浙大农学院师生们,利用先进的人才和设备对湄潭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茶叶研究的学术论文,为湄潭的茶叶种植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使湄潭茶叶品种更为丰富,同时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农民解决实际的困难。农学院的师生们在完成自己的学术工作的同时,也帮助改善了当地农民的实际生活。化虚为实西迁精神的践行如今的湄潭,大街小巷、山间城内,都有浙大的元素,这也使我们相信:浙大和湄潭的情谊始终如一。

在湄潭中学,我特别与七(10)班同学们进行了面对面交流。重点针对学生们学习基础较弱、斗志不强、缺乏信心等问题,我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心得、感悟,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心怀国之大者,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同时我也期待着下一次的拜访,为湄潭带去更多的帮助,也希望湄潭的各个方面都能发展地越来越好。

(吴迪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专聘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