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始终把学生放在心里

时间:2022-07-01浏览:217



宋浩 徐洁

37日,浙江大学教授、逻辑学学者余式厚因心梗去世,享年85岁。任教48年,他一直是学生眼中的个性老师,一个有趣的人;他的逻辑学公共课一直是当年学校最受好评的公选课之一……

很快,余教授逝世的消息在不少校友的朋友圈刷屏,大家表达了对余教授的怀念。他来过,在我们心里种下逻辑与生活的种子。他走了,告诉我们热爱才是生命最大的馈赠。学生们这样回忆他。

网络上,两个小时,近80条评论学生们纷纷留言哀悼

秋风起说:如果天下雨,那么地湿;如果地湿,天不一定下雨……谨以此送余老师驾鹤西去。一句来自生活的逻辑推理的例子,让人感受到这位教授讲逻辑的生动有趣。

atten”说:谢谢您的教导,一生受益。老师走好!

小凡说:大学最喜欢的老师之一,对我们学生都特别好。还去蹭过很多次饭。沉痛悼念好老师。

天凉好个秋说:当年听过他的课《形式逻辑》,风趣幽默,至今难忘。后面又补他当年烟抽得厉害。

秀强写了一首七律《悼余师》:余寒未已方春半,式谷恩师忽报归。厚语常呈浙南调,先声早究实名微。生平幽默达人乐,千界洞穿明事非。古道僻乡山月在,从今无子叩松扉。

罗卫东:余老师是我本科《形式逻辑》课的老师,讲课艺术精湛,深受学生欢迎。同时,他也是民盟老盟员,关心青年人成长,热心盟务。

从众多评论中,能感受到他的教学给学生们的深刻印象;即便不认识他的人,也能从中感受到他的乐天幽默,以及他把知识和快乐长久带给身边的人。

为什么他能引起这样大范围的追忆?

能记住所有同学的名字 他始终把学生放在心里

浙大城市学院耿志红老师说,现在逻辑学专业的很多老师,上课风格都延续了余老师。这成了我们专业的传统,也是余老师带给我们的财富。

2004年,耿志红从南京大学毕业,来到浙大城市学院工作。学校有新老教师捉对的机制,耿志红的导师就是余式厚。怎么上好课,余老师告诉她,首先你要用你的笑容面对学生,其次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心。

逻辑学是一门相对理论化强的学科,但是余老师能够让同学们有浓厚的兴趣,甚至不少学生走上了研究逻辑学的道路。

让耿志红印象深刻的一点,也是很多师生印象深刻的,是余老师记忆力非常好。他记学生的名字很快,而且经久不忘。六七十人的大课堂,余老师能第一时间把所有的同学名字都记住。多年之后校庆日或者其他场合,学生回来站在他面前,他一下次能叫出对方的名字。

耿志红说,或许因为他始终把学生放在心里。

去世当天还在工作 良渚文明进历史课本,有他的功劳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陈寿田说,余老先生坚持十余年如一日,为良渚文化进入《中国历史》教科书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上周他不听我的劝阻,坚持去了北京。

本来当天上午,余式厚约了陈寿田,要到良渚的办公室沟通北京之行的情况。陈寿田没等到老人的到来。

后来才知道,今天早上他出家门口就突发心血管病,救护车来之前,他跟接他的浙大博士后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待会儿好一点了,还要去良渚陈书记那里汇报的。

上世纪90年代退休后,余式厚仍没有走下岗位,直到78岁左右还在讲台上讲课。离开教学岗位后,余老师投身地方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工作,与以前的老同事合作,参与到项目中。

2019年,新版的《中国历史》(人教版)增加了良渚文化的内容。99页的课本,良渚文化的内容占整整一页。据悉,全国82%左右(每年约1400万)的初中生将使用本册教材,这背后就是余式厚的推动。

老人在生命最后还等着稍后出发,不耽误良渚的工作。我感动到了。陈寿田说,八十六岁的老先生,为了良渚文化的传播,竟然奋斗到最后一秒钟。

一个爱别人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杭州浙江大学校友会副会长祝毅是78级学生,当年在学校里跟随余式厚学习。毕业40多年来,他与余老师保持了持续的联系。春节前,他们还互致问候。

为什么余老师能引起这样大范围的追忆?

对于这个问题,祝毅觉得,余老师带给我们一种社会现象。因为他一生只做两件事,一是教书育人,二是文化传播。

他全身心地投入在了授课上——退休前在杭州大学、浙江大学,退休后在浙大城市学院等省内多所高校继续上课。同时,作为老师,他还会为了学生的工作奔走,为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余老师曾经为了学生的工作,就找到了以前的学生祝毅。

我还知道,余老师还让困难的学生住在他的家里。祝毅觉得,在大学里,有的老师像珍珠,有很多科研成果,闪闪发光,值得尊重。但有的老师是烧红的炭,余老师就是这样的。他用自己的热量,把学生铸成了黄金。

我觉得这一次余老师去世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现象。祝毅说,我们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老师?余老师留下这个问题让大家思考。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