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竺老校长手书的《满江红》吗?

时间:2023-03-10浏览:35


133年前的37日,竺可桢老校长诞生于浙江绍兴。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1936年起至1949年任浙江大学校长。他长期坚持撰写日记,自他1913年入读哈佛大学起,直至1974年去世,61年春秋几乎从未间断。

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前夕,竺可桢家人向浙江大学捐赠了竺可桢存世的全部日记原件。《竺可桢日记》是竺可桢老校长为抗战救国、科教兴国而殚精竭虑的真实写照,被史学界公认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名人日记之一

柯溢能

今年1月,国家档案局公布了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评选结果,浙江大学《竺可桢日记》手稿这一珍贵档案文献入选。这也是首次有高校藏档案文献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竺可桢日记》让后来的学人,有了与他再一次对话的机会。

论文般的严谨认真

日记1936年之前的部分日记毁于战火,竺可桢自1936年到197427日去世期间所记下的56本日记被基本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合计字数约达1000万字。

竺可桢作为一名科学家,日记有着论文般的严谨认真,不论是日记格式还是内容,均处处彰显一丝不苟、求是求真的科学家精神。日记非常详细,见人见事,成为后世了解当时历史状况的宝贵史料,也成为后辈了解学习科学家风采的重要途径。

几乎每一天日记都记录得非常详细,见过什么样的人,办了什么样的事。日记横跨中国现代史各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刻画了一幅恢宏的历史长卷,不仅见证了浙江大学的发展历史,也为了解中国科学发展史提供了档案视角,为后世的史家研究提供了许多难得的、鲜活的史料。

求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求是,这两个大字在所有浙大人心中铭记。

《竺可桢日记》中记录了西迁时期,立求是为校训的重要历史事件。1938年,竺可桢提议,经浙大校务会议讨论,正式确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并请国学大师马一浮撰写校歌,阐述校训精义。

竺可桢阐述求是精神核心:不只是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而是涉及理想、责任、立身处世的要义,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

抄录古诗词以铭心志

纵览《竺可桢日记》,元旦之际,竺可桢常常会在扉页上抄录古诗词。1966年就写了岳飞《满江红》上阙的词句,1965年元旦则抄录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这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同时以此勉励锤炼心性。

《竺可桢日记》中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目前日记已全部数字化,并悉数出版。期待越来越多的后学,能够走进《竺可桢日记》,领略日记中所记载的社会文化、气象地质、识才育人、抗战救国、科教兴国等诸多方面。

重读《竺可桢日记》,我们不仅看到一位大学校长的家国情怀,更是找寻到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为未来的路寻找更多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