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之魂》:重温求是园的红色记忆

时间:2023-03-17浏览:265



浙江大学从诞生伊始便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125年来,始终初心如一,红色基因传承流淌,融汇在一代代浙大人的血脉之中。

让我们一起随着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播出的《校园里的红色百年》系列纪录片之《求是之魂》,翻开校史里的红色篇章,也来这里为著名的两问找找答案。

建校于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几所大学之一。

它的前身是1897年创办的求是书院,后几经更名,1928年正式定名国立浙江大学。

在浙大绵密醇厚的文脉中,竺可桢提出并践行的求是精神,是浙大人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浙江大学多次在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留下身影,更有无数浙大人,用毕生的努力为著名的浙大两问书写自己的答案。

给母校的一封信

这是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同志的长孙、浙江大学关工委副主任王明华教授写给母校的一封信:亲爱的母校,从1960年我第一次走进浙大开始,竺可桢老校长的两问就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以后要做什么样的人?这是所有浙大人一生都在探寻的灵魂之问。1965年毕业以后我继续留在了浙大,教书、搞学问、参与创办了光电子技术专业。我也在一代代浙大学子中赓续红色精神,为竺公的浙大两问交上了自己的答卷。

任期13年的校长

1936年,竺可桢接受任命,出任浙江大学校长。这位新校长是著名的气象学家,他是第二批庚款留学生,在哈佛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学贯中西,既有学识,又在推广气象学的工作中体现了优秀的教学能力和领导能力。

就职演讲中,竺可桢提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

竺可桢总结了浙大过去的校风学风和办学经验后,将浙大精神凝练为求是精神,在与新生的一次谈话会中,他提出了让所有浙大师生铭记一生的两问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让竺可桢没想到的是,原本只打算当半年的校长,一干却是十三年。

浙大西迁,文军长征

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打破了校园里的宁静。为了继续办学,竺可桢决定带领全校师生搬离杭州市区,寻找一处较为偏僻的地方躲避战火、继续办学。

1937年的9月,正值开学季,但浙大的师生却在紧锣密鼓地整理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战事迫近杭州,作为迁校工作的总指挥,竺可桢将新生先行迁入现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2个月后,杭州本部的师生分批迁往杭州西南的建德梅城。

在迁校期间,导师制正式施行,这也是浙江大学在西迁办学中的一次重要制度创新。然而,师生们刚刚安顿下来,杭州便彻底沦陷。1937年底,浙大师生被迫再次西迁。

浙江大学的西迁之路坎坷不断。

1938年初,浙大迁至江西吉安、泰和,在此期间,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使得疾病横行,竺可桢的夫人张侠魂也因此病逝。同年7月,九江沦陷后,浙大再次上路,迁往广西宜山。

19381119日,在广西宜山,根据竺可桢校长的提议,浙江大学校务会议讨论,正式确定以求是为校训。

浙江大学在遵义办学的时候,由于办学条件艰苦,学生夜晚学习的照明极为困难,学校便请两位教授改造了新型植物油灯,随后浙大的训导长费巩自掏腰包定做了800多盏分发给学生使用。

现如今,位于紫金港校区北山的西迁文化园,有一座名为费巩明灯的雕塑,让每一个经过此地的学子都能够铭记这样一段过往。

浙大西迁,一路上的艰难险阻并没有击垮浙大人的信念,反而更激励他们努力完成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

在江西泰和,浙大师生为当地修建防洪堤提供技术支持,为当地农村儿童创办学校,协助开辟农场。在广西宜山,师生们采集大量昆虫标本,甚至遭遇疟疾困扰的疫情也被记录下来以供研究。

除此之外,学校在天文、数学、历史、农业等学科均有重大成果发表。

截至1946年秋复员回杭时,浙江大学从原本3个学院16个系发展到7个学院26个系,教授、副教授从70人发展到201人,学生从原来600余人增加到2000多人。

西迁时期的浙大学生,日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共有26人,其中包括程开甲、林俊德、叶笃正、朱祖祥、戴立信、谷超豪等,他们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新中国的浙江大学

1952年,在全国高等院校院系大调整中,浙江大学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重新布局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我国两弹一星重大项目中,浙大人在功勋榜上留下了一位位显赫的身影。

1941年,程开甲浙大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赴英留学,博士学成后择机毅然回国,在十几年的科研和教学生涯中,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

然而,正当这颗学术界的新星冉冉升起时,又突然从学术界消失了。

他接到中央指令,投身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隐姓埋名扎根大漠长达20余年,成为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被称为中国核司令

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起来,国防强起来。这是程开甲校友作为浙大马兰人矢志不渝的心声。

更多的求是人在大漠中挥洒青春热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投身艰苦又危险的核事业,为祖国富强、民族复兴做出了卓越贡献,用自己的一生为浙大两问做了最好的回答。

自此,浙江大学面向新世纪踏上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从求是书院创办以来,红色基因就深植在浙江大学的血液文脉之中,在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灿若星辰的浙大人,从未缺席。

一代又一代的浙大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竺公提出的两问,今日的浙大学子又如何看待这个灵魂拷问呢?

追寻求是园的红色记忆,重温浙大人的历史故事,从学习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涵养家国情怀,新时代,新征程,浙大人将继续秉承精神,继往开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内容来源:浙江大学官微往期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