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难忘的国博讲堂记一次难忘的国博讲堂

时间:2023-03-31浏览:145

札记何欢欢

20229月,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借此机会,国博讲堂分上(3月)下(4月)两期邀请参与大系项目的部分专家学者以及国内知名的艺术评论家,就展览内容为公众进行解读,以便于大众深入了解展品,充分理解本次展览的意义。

作为盛世修典十场系列学术讲座中的一场讲者,何欢欢教授以《画佛有形,化法无相》为题,向公众介绍了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为对象所做的佛教中国化研究。

2023310日晚8时,结束半天的讲座与录播工作后,我和同事走出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对面的人民大会堂灯火通明,顶层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遒劲有力。同行的国博工作人员激动地说:赶紧拍照,这样的大会堂可是难得一见!

早在2022年仲春,筹备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及其系列学术活动时,大系项目组负责人张曦先生就曾问我:有些浙大人在人民大会堂参政议政,同时,有些浙大人在国家博物馆办展览、开讲座,隔着天安门广场相互对望,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说:想象不出来,要去体验一下才知道。

隔着天安门广场的对望,成了一整年的期盼。这期间,盛世修典展览已于2022929日在国家博物馆亮相,半年来一直深受观众喜爱。国博数据显示,20231月中旬迎来观展热潮:春节7天长假共接待观众3.5万人次,此后观众量更以每周近50%的速度增加,周末预约观展名额往往提前数天爆满。2月底以来,每日观众均在1万人次以上,经常达1.5万人次左右。

讲座前一天,我来到北京,住在参与盛世修典展览开幕式时的同一家酒店。彼时的我作为一名工作人员,每天除了在6000多平方米的展厅熟悉布展内容,就只去酒店旁胡同里的一家饺子馆,尝遍了各种北方馅儿,回杭州后很久没有再吃食堂的饺子。而此次来京,是作为盛世修典十场系列学术讲座中的一场讲者,将以《画佛有形,化法无相》为题,向公众介绍我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为对象所做的佛教中国化研究。另外还有四场由浙大人主讲的国博讲堂,分别是:金晓明教授讲《元代文人画及其艺术表达》、李志荣教授讲《无界之境——“盛世修典展览中的石窟》、缪哲教授讲《汉唐绘画的再现传统》,以及盛世修典全国巡展总策展人王小松教授讲《如何让一场展览铸就时代美好回忆——“盛世修典巡展策展理念》。我们希望从多学科提供丰富有趣的知识和信息,让更多观众能从不同角度了解到大系所传承的中华文脉。

当天中午,我带着讲稿去同一家饺子馆,准备吃饭间隙再熟悉一下内容。刚进门,就听到几个手机声在直播选票计数,赞成2952票!三名服务员、两桌客人,异口同声地说全票当选!我这才回过神来,因为从杭州到北京一路沉浸于备讲状态,全然忘记了310日的特殊性。看着手中厚厚的讲稿,原来,之前因为疫情多次延期的讲演,直到现在才正是最好的安排。

从饺子馆到国博只需步行十分钟。工作日的正午,长安街上行人和车辆都不多,红色中国结装饰的路灯,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传递着吉祥与喜庆。我提前半小时到达国博讲堂学术报告厅,调试设备。让我略感不适的是,半圆形阶梯式报告厅的梯度很大,远陡于学校的阶梯教室,坐在讲台有种被环绕俯视的压迫。看着陆续进场的观众,知道大家都只能坐公交或乘地铁前来,而且每人仅在国博馆内就需要过五关斩六将,花费至少30分钟才能顺利进入报告厅,心中充满敬意。特别欣喜的是,有两位我任人文1705班班主任时的学生向我招手示意,一位目前在北大哲学系读硕士,另一位由浙大艺术与考古学院派驻国博讲解大系他乡遇故知的缘分收摄了暂时无处安放的眼神。

讲座内容比较专业,我用1小时40分钟时间,讨论并展示了大系收录的百余幅佛教相关名画,通过图像具体呈现了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的变迁与演化,在反思传统文本佛教研究所造成的局限甚至困境的基础上,探讨了绘画中隐逸着的无言奥义,并试图用凝练出来的宝塔模型构建起理解佛教中国化的多维视角——“灵瑞、功德、教化、人文、山水这五大特征,诠释着佛教始于不可思议、成于有求必应、兴于仁义道德、融于人性真情、化于言外之意的中国化历史进程,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渐复杂地体现在画作内外,图像中的释家元素也被赋予了越来越深厚的思想意义。

国博讲堂学术报告厅大约可容纳300人,但由于讲座日期特殊而将观众人数限制在了100人,从讲者的角度看观众席略显稀疏。因此,从主持人介绍伊始,我就注意到有后排观众拿出手机和支架,直到讲座结束才放下,想必是义务的全程录像师。而每当我播放一张新投影片时,观众席便齐刷刷地举起手机不停拍照,虽然我知道大家拍摄的只是荧幕上展示的古代名画,而不是我的表情或姿势,但难免不被这种整齐的阵势偶尔打断思路。

我很好奇现场的观众们为何会如此认真对待一场免费讲座,所以冒着或冷场过火的风险留下了20分钟的观众提问与交流时间——不同于校内学术讲座时的知己知彼,我完全不知道40分钟内抢到这100张票的国博观众们来自何方、有何知识背景、会不会刁难问些不着边际的问题……

未等工作人员传递话筒,一位女士就高声问道:我是盛世修典展览的志愿讲解员,每次走到紫竹观音那里,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向观众解释观音菩萨那种特别的跷脚姿势?我提着的心立刻就放松了,回答:今天只讲了大系收录的绘画,但展览中还有3D打印的石窟作品。跷脚表现了观音泰然自若的姿态,向观者传达一种自在的心境,所谓观自在’……”还没等我讲完,观众席的另一边就有一位男生举手,也是等不及话筒传递就问:你刚才说,无准师范禅师送给日本弟子一副肖像画,代表了他向日本传授的是中国佛教而不再是印度佛教,是宋代的一种文化自信,给我很大启发,还可以再展开讲讲吗?观众举手此起彼伏,提问细致深入,比如还有人问:为什么说画面中的大片留白是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地藏菩萨脚上的人字拖如何演变而来?为什么顶相图中放一双鞋是表示对高僧的敬意?遗憾的是,交流时间只有20分钟,如果能延长到200分钟,肯定能引发更多精彩的话头机锋

为了让所有观众能在国博闭馆前全部离场,主持人准时终止了提问,但仍有不少观众意犹未尽,走到讲台与我交流心得。其中有两位让我印象深刻,一位自称是博物馆讲解员,但从来不敢讲解佛像展品,因为总觉得高深莫测甚至带有神秘色彩,今天听完后理解了佛教是融入中国传统的一种文化与精神,甚至可以是百姓生活的日常状态。还有一位拿着写了密密麻麻笔记的本子,让我签名,并要求写下农历日期癸卯年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日

讲座顺利结束,主持人看我一脸轻松的样子,反倒略显沉重:国家博物馆从来没有为某一个展览举办过十场规模的系列讲座,前无古人是肯定的,后来者恐怕也很难了,以后办展览的压力会很大呀!我代表学校毛遂自荐:浙大学科齐全,可以提供各种技术与文化支持。走进国博时有多忐忑,讲好大系后就有多自信。

第二天回到紫金港,从蓝田门进校,透过迪臣路两边成荫的新绿,可以看到校园尽头如黛的灵隐北高峰,想起了王维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描写的蓝田辋川之景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大系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露新叶与繁花,正如这满校园的生机,是每一位浙大人都能感受得到的新的勃发!

(作者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佛教资源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