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亦颖 陆兴华 周伊晨

时序轮替中,始终不变的是奋进者的身姿;历史坐标上,始终清晰的是改革者的步伐。

2018年即将进入尾声,如果找一个关键词来归纳中国的时间旅程,“改革”二字再合适不过。迎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万众期待,一系列改革方案、改革举措公诸于世,释放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的强烈信号。

“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习近平总书记铿锵的话语、庄严的宣示,彰显强大的改革信念,昭示坚定的改革决心。

没有改革,就没有浙江大学的今天,更没有浙江大学的明天。

浙江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当前,学校正处在勇攀高峰的关键时期,必须通过改革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创新资源科学配置、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奠定学校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

改革破除着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改革激发着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改革满足着师生对美好校园生活的向往。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邹晓东指出,改革开放始终是浙江大学最鲜明的特色。要针对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精准实施改革举措,坚决打破不利于一流建设的瓶颈制约,继续以敢为天下先的精气神勇立创新发展的时代潮头。

一项项重磅举措频频出台,一件件大事要事次第推进,夯基垒台、立梁架柱,全面深化改革风生水起。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指出,浙大最大的办学特色就是改革创新。面向未来,我们要围绕人的发展深化改革,要以思想的大解放实现事业的大发展,坚决扛起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担当。

奋斗路正长,行者方致远。走进新时代,浙江大学正以“勇立潮头”的精神,坚决扛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时代担当。

 

科学管理网上浙大优化服务流程

1210日,人事处发出“开通在职教职工因私出国(境)网上办理”的通知,在职教职工因私出国(境)除去大厅办理外,还可以在校务服务网或“我的浙大”APP->“网上办事大厅”办理,通过网上提交申请、网上审批并邮寄快递方式,将原来“最多跑一次”的现场办理方式拓宽到网上零跑趟办理。此举真正实现教职工足不出户办理因私出国(境)审批及证明材料的获取。

这是贯彻落实学校实施优质服务工程,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切实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又一实招。

得改革风气之先,求是园里,创新举措渐次推开,发展轨迹逐渐延伸。“坚持以改革为根本动力。”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深化“一流管理、服务师生”主题活动,提高管理服务精细化水平,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

时间回溯到今年4月。420日,学校印发《浙江大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综合改革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强劲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将改革向纵深推进,才能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为加强顶层设计,整体推进综合改革,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双组长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研究和组织实施具体改革任务。各学院(系)成立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组,负责落实学校各项改革工作任务和本单位改革工作。

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构建高效协同管理体系的最直接表现。

从今年3月份开始,新版教职工因公临时出国(境)网上审批流程在校务服务网上线试点,教职工因公出国(境)校内审批实现全部流程网络化办理,实现教职工办理出国任务批件跑一趟立等可取。

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学校重点推进跨部门跨层级“一件事”网上联审联办。2018年重点做好跨校区用印审批、出国(境)审批、活动场馆审批、全流程电子采购、毕业生离校等10件量大面广“一件事”的联审联办。

67日,学校印发《浙江大学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完善行政管理服务体系专项方案》,全面贯彻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要求,通过强化“互联网+校务服务”应用,到2018年底前实现80%的事项(特殊要求的事项除外)师生到部门办事“最多跑一次”,基本达到师生办事“最多跑一次是原则、跑多次是例外”的要求。

731日,学校将经过审核确认的第一批330项“最多跑一次”审批和服务事项进行集中公示。10月、12月分批公示其余“最多跑一次”事项,并会同各单位按照事项清单在校务服务网上进一步完善、更新办事指南,尽力做到办事指引全面、细致、不留死角。

“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方便教职工办事。比如教职工子女保育费网上报销,原来要由所在院系(单位)、紫金港校区办事大厅线下审核盖章再进行报销,此次经校医院(计生办)、人事处、计划财务处、信息技术中心等单位协调后,在校务服务网上推出“教职工子女保育费网上报销流程”,只需“网上申请、网上审核”,减少教职工跑路次数,实现教职工子女保育费报销全过程办理“最多跑一次”。

与此同时,深化校务服务网建设。全面推广校务服务“网上申请、网上审批、办结取件”和“网上申请、网上审批、上门办理”办事模式。大幅提升网上办事比例,除涉密或者其他特别规定外,要求审批和服务事项尽量实现网上办理。推进智能自助终端、校内智能物流柜、智能问答平台等创新服务模式的应用,实现线下业务与校务服务网平台的融合。

让师生满意,这是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又到年末,跑财务报销排队,有老师形容说,以往每到此时,就有一种和春运买车票一样的“恐惧”。现如今,网上实现了财务查询和预约等功能,现在的报销等涉及到财务的事务已经变得非常简便。两者的变化,可以用以前绿皮火车和现在的高铁来对比。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机关改革的步伐更快了。但贯穿其中,“变”的是时代发展对现代治理提出的更高要求,“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为学校深化机关改革树立了标杆。

师生员工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加强岗位履职尽职能力的培训、加强工作纪律和工作作风教育、开展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系列讲座、协调推进开展一流管理服务师生实务培训、强化机关作风建设督导、机关部门和部分直属单位年度工作网上测评……一项项培训、一项项考核、一项项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着机关工作效能,持续推进着机关作风建设,为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作风保障。

2018年,学校启动了新一轮为期五年的深化一流管理、服务师生主题活动。

未来,将通过继续深化一流管理、服务师生主题活动,深入落实师生为本理念,切实解决机关作风上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适应学校双一流建设对机关管理服务水平、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满足师生对美好校园学习生活的向往。机关管理服务正向着精心、精细、精良、精准的方向发展。

 

分类赋权一院一策增强发展动能

截至今年10月,2018级本科生主修专业第一轮确认工作结束,管理学院的三大新本科专业第一志愿报名人数均超过专业容量,并将以最高1.51的报录比进行专业确认。管理学院的专业爆满缘起于学院自20179月启动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此次专业调整也是管理学院在浙江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背景下的必然动作。

深化院系自主权改革,是贯彻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学校管理重心下移,突出院系办学主体作用的重要举措。增强院系基层自主发展动能。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尊重院系基于规划目标和办学实际的自主发展,针对院系实际分类授权,建立健全院系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构建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

改革在人文学院率先启动。学院结合落实2018年第四次文科大会精神要求,以简政放权为核心、下放更多权力以激发活力的举措正在推进。

根据人文学院的改革方案,学院以入主流、强特色、扩影响为宗旨,以学院统筹、重心下移、强化主体、激发活力为方向,学院负责统筹协调、分类管理和综合服务,各系为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的主体,负责对应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并赋予相应的职权,打造精特强的一流学科,激发人文学院各系的创新活力,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人文学科内部治理和发展体制机制。据此,学院相继出台或修订8项管理制度,进一步放管结合,加强过程监督。

改革的举措同样也在光华法学院推进。1110日,光华法学院第三届教授委员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本届教授委员会由十位全球法学领域的著名专家组成,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担任主席,他们在肯定法学院成绩的同时,也积极为学院建设把脉,提出未来发展的重要建议。

教授委员会制度是浙江大学一项创新举措,同时是当前学校增强院系基层办学主体作用和教授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光华法学院,教授委员会成立超过十年,并运行了两届。据学院负责人介绍,教授委员会专职于人才引进、教师职称职务晋升等学术决议与学院发展咨询,学院学术委员会协调处理学术事务,行使除人才引进及教师职务职称晋升等最终决议权外的学术权,在人才引进和职称晋升方面把好第一道关,而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主要决议党政事务及学院日常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对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学术决议把好政治关。由此,教授委员会实现了与学院学术委员会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良性互动,创新优化了学术治理结构。

高水平引进人才对学科建设发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如张文显教授的加盟,极大地提升了浙大法学学科的地位和实力;法学理论领域在张文显教授、葛洪义教授的带领下已形成国内明显的领先优势。文科资深教授王贵国教授领衔的国际法,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着眼一带一路法律研究,正朝着具有国际重大影响力的学科方向迈进。诉讼法学科拥有文科领军人才王敏远教授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学科影响也正跻身国内一流。目前学院人才规模结构逐步齐备,一批通过教授委员会引进的青年才俊正逐步成长为国内各学科的佼佼者。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才引进措施的创新改革为科研队伍的进一步优化奠定了基础。

今年66日,教育部科技司批复同意浙江大学建设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将交叉汇聚计算机、控制、脑科学、认知科学、数学和机械等相关优势学科研究力量,建设国际设计研究院和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心,并加强与之江实验室的协作关系,筹建人工智能研究院。

这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面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凝练和布局未来创新方向,推动以人工智能学科为主体的跨学科协同与合作,推进重大科技研发,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工智能人才的积极探索。而大步迈进的支撑是学院探索科研队伍结构改革,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综合提升人才质量的重大改革。

学院制定并实施了人才队伍中长期建设计划,重点加强学科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同时设立院聘研究员、副研究员,由学校额外支持岗位,学院人力资源委员会严格评审。同时,探索冠名学者制度,由设立冠名学者的企业与学院协商,为学院教师提供高激励的津贴,利用社会资源聘任社会知名人士,提高学科影响力。

在管理学院,专业改革如火如荼。学院将原来的八个专业调整为三个,大胆砍掉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热门专业,又在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提炼萃取,最终优化为工商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本科专业学位项目,令新专业变身宽学科。

改革后的会计专业不再是狭隘的传统会计,而是整合了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公司金融、互联网金融等内容的大会计学科,面向公司金融和大会计人才开设课程,该专业培养的是融合公司金融和会计的复合型人才。

要想培养一流本科人才,我们必须做出改变。管理学院院长魏江说。知识宽厚、能力卓越、素质优良、人格健全,在浙江大学育人理念指导下,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培养目标更加凸显商学+人文+科技。

为更好推进院系自主权改革工作,进一步推动学校管理重心下移、权责利下放,优化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学校鼓励和支持一批院系开展改革试点工作,给予个性化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通过深化改革,努力破除制约院系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根据各院系实际分类授权、试点推进,成熟一个、推进一个,进而不断推进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学术治理等各方面的创新,促进形成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创新资源科学配置、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奠定学科和学院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

 

鼓励竞争考核评价激发人才活力

20187月,一份18人入选的名单在浙江大学人才办公室的主页上引发了关注:名单中的学者横跨人文学、社会科学学、理学、工学、信息学、农业生命环境学和医药学七大学部,他们或承担具有影响力的各类重大项目,或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发表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他们是浙江大学首批求是特聘科研岗教师。

从开始申报到名单确认,一共历时两个月,其背后,则是浙江大学长久以来在激发教师科研活力、促进学校科研内涵发展、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上的漫漫求索之路。

今年5月底,学校启动第九次岗位聘任工作,强调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深化岗位分类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各类人才的资源保障机制,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岗位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相比第八次岗位聘任工作,此次岗位聘任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师德考核,突出教育教学,强调绩效激励,加大考核力度和结果运用。明确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并首次提出对上一聘期内获得国家级师德先进表彰的教师提高一个岗位级别聘任;首次提出教授每年为本科生主讲一门高质量课程、高层次人才优先为本科生开课、各单位可设置侧重教学的高岗,首次实施教学特殊津贴,要求教师及实验人员进行业绩填报及业绩公开,首次对教师考核设置优秀比例,并要求将考核结果与岗位聘任等级、岗位津贴分配直接挂钩等……

在航空航天学院,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参与各类教学改革和建设的积极性,学院特别面向正高和副高职称教师设立了教学固定津贴岗。宋广华、吴昌聚和赵沛三位教师顺利入选,并与学院签订教学固定津贴岗聘期目标任务书,积极推动学院高质量教学工作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

11月底,人事处、人才办相关负责人带队到全校30余个院系开展工作调研,解读新出台的人事人才政策,介绍第二轮师资队伍定编定岗情况。

然,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踟蹰徘徊者有之,犹疑不前者亦有之。针对长聘教授评审中对标高校的选取,院系希望能有更大的自主权。有必要出台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政策,规范教师兼职兼薪。……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院系恳切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改革的期许与愿景,虽困难重重,却能始终一往无前。而在这一场全面深化的改革浪潮中,公共管理学院早已迈出了探索的脚步,沉稳而笃定。

今年4月,公共管理学院制定新一轮岗位聘任工作方案,通过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非华裔外籍教师、博士后等不占编师资力量等方式,不断接近创新师资:流动编制:教辅人员=111的工作目标,全面优化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提升科研内涵和社会服务水平,公共管理学院还正式下发修订后的《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科研奖励办法》,通过转变奖励方式,把科研重点引向了重大课题申报、高质量学术论文发表、智库成果呈现特别是扩大学科影响力的轨道上来。

无独有偶,校党委宣传部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出台《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鼓励更多的老师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引领正确的社会思想舆论和价值观念;在浙江大学官方头条号平台推出启真新论专栏,让平时晦涩难懂的理论文章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人文社科领域专家学者,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他们眼中的中国。

据社会科学研究院不完全统计,在《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期间,全校师生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求是》杂志上发表的理论文章数量同期增长115%,全校师生创作网络文化成果的积极性大幅提高。

未来,根据认定结果,学校将进一步修订《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明确各类平台范围,给出确切名单,同时在影响力方面更注重客观性强的转载量考核,并进一步完善行之有效的奖励体系,进一步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让人文社科领域骨干人才真正发挥关键少数作用,成为育才引才、发出时代主旋律的表率。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学校要实现更加远大的奋斗目标,对人才支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期待。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还要以质量优先、内涵发展统领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评价各个环节,强化各层次人才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从而开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全新局面。2018年,学校全年共批准了114名百人计划候选人,到岗94人。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一份文件让许多年轻学者眼前一亮。这份《浙江大学百人计划(临床医学)试行办法》规定,百人计划(临床医学)人才由浙江大学医学院各附属医院参考学校百人计划人才相关标准提供薪酬待遇、一般为100-300万元人民币的科研启动经费,其职业发展通道为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符合学校要求的,可以申请学校的长聘教职。

如何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优势?医学院还推进医学院、附属医院干部交叉挂职项目,出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设机构设置及负责人选拔任用管理办法》《关于做好医学院附属医院内设机构负责人换届工作的通知》《关于选派附属医院优秀干部挂职锻炼的通知》等相关文件,重视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重视女干部和非党员干部的选拔任用,真正做到选贤用能,不拘长幼,激励干部始终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昂扬的精神状态,投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附属医院建设中去。

 

盘活资源平台建设契合一流目标

双一流,这个2018年度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浙江大学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围绕双一流建设需要,科学配置经费、用房、招生指标、编制岗位等各类办学资源,确保资源配置与一流目标高度契合。

今年6月,学校发文成立总务处,撤销房地产管理处、后勤管理处。总务处(含1250安居工程办公室)成为主管学校房地产资源和后勤服务保障管理的职能部门,进一步整合资源、增强协同,提升学校为师生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这场机关改革,正是浙江大学适应双一流发展要求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着眼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安排,是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它不仅意味着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的优化,还意味着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深化,从而进一步增强管理部门战略研究和科学谋划能力。

为了确保圆满完成紫金港校区西区首批搬迁任务,总务处超前谋划、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高效运作。9月,为确保学生按时入住,教职工们和西区工作人员主动加班加点,多次现场查勘,站在学生角度积极协调解决学生宿舍投入使用的各方面需求。10月,总务处两次会同基建处、安保处、信息中心、后勤集团水电中心、艺博馆等单位,实地查验艺博馆工程建设竣工情况,召开专题预备会议汇总艺博馆项目移交接收存在的问题,明确整改时间节点,落实整改责任主体,为艺博馆顺利移交给使用单位做好前期准备。

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一系列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做好各类用房调整分配工作,全年累计调整解决建筑面积9425.18平方米用房;建立健全历史文物建筑保护管理制度,拟定《浙江大学历史文物建筑保护管理办法(试行)》,落实文物建筑安全管理;《浙江大学西湖区块人才专项房申购和销售管理办法(第三批)》《浙江大学余杭区块商品房申购管理办法》《浙江大学教师公寓管理办法》《浙江大学内部单位借用住房工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为资源利用优化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进一步推动了住有所居的保障工作。

改革春风吹响新一轮奋进的号角,越来越多机关单位对标一流标准,不断优化资源保障,为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计财处坚持用放管服推动科研内涵发展,用创新举措提升财务服务效能:投放财务与学院对口联络人制度,为师生答疑解惑,解决常见的财务问题;完善内部考核机制,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让财务服务提速增效;开发财务小软件,加强税务优化……截至2018年,浙江大学财务管理综合评价已经连续4年位列教育部直属高校10A档高校之前列。

未来,计财处将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依托,以解决问题为牵引,切实落实财务服务年各项举措,以良好的服务来推动部门作风建设提升,提高管理服务效能。

改革的红利惠及每一位师生。作为浙江大学十三五重点建设的校级科研平台之一的浙江大学冷冻电镜中心,早已经成为了科研爱好者们日常宅的好去处。那里配备的一系列高端电子显微镜设备、光电关联显微成像设备、光刺激高压冷冻设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设备及各种相配套的大数据计算系统,都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认识蛋白质活体的结构和细胞组织的结构。

投入使用后一年,我们听到了好消息。20188月,生命科学研究院叶升实验室与浙江大学冷冻电镜中心联合解析了浙江大学第一个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得到的蛋白质原子分辨率结构,并在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题为Cryo-EM structure of the human α5β3 GABAA receptor的文章,第一次对人脑中的刹车--GABAA受体进行原子分辨率的解析。

向内优化资源配置,向外汇聚办学资源。围绕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人才培养目标,以浙江大学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工研院(科技园)〕为代表的机构,不仅聚焦校内,更把视野投向了广阔的山河大地,着力打造出一个极富浙大特色的实践育人基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

20181月,智能制造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入选科技部第二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名单,成为浙江省首个以高校主导的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截至目前,智能制造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在孵杭州视氪科技有限公司、赤兔机器人等项目共65个,项目涵盖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云计算、大数据等多个领域。

如今的工研院(科技园)还与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政府携手,致力于打造毗邻校区的学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基地和浙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截至目前,小镇核心启动区块已入驻企业181家,80%以上为浙江大学师生和校友企业。浙大网新-浙江大学人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浙江省微波毫米波射频产业联盟、普华健洲医疗孵化器、浙大紫金众创小镇·腾讯云基地、浙江大学雅喵创客空间等孵化平台均已入驻小镇;科技园与江山、德清、乐清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小镇建立创新创业基地,为浙江大学在校学生创业实践与工作就业提供多样化平台……

今年4月,浙江省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建设发展;628日,教育部、浙江省第一次部省会商会议在杭州举行。会上,双方签署了共同推进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在此背景下,浙江大学的改革,不仅是一所学校的体制机制改革,更是把中央关于教育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浙江教育生动实践的典型样本。浙江大学加快破解全面深化综合改革面临的难题,也将有助于带动浙江其他高校和学科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

2018 年,它见证着改革开放40 周年以来的沧桑巨变,见证着浙江大学并校发展20周年以来的累累硕果。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有志者发奋图强,实干者忠诚担当--

凝聚共识,浙大人牢固树立一流意识,咬定青山不放松;

会聚合力,浙大人紧紧围绕一流目标,千磨万击还坚劲;

共谋发展,浙大人认真贯彻一流标准,泼墨挥毫著华章。

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一个个改革的细节与故事,都构成了波澜壮阔历史中的星星之火,在浙江大学对标一流、奋勇争先的征程中,呈现出燎原之势--

站在2018 年的末尾,再回首,踏平坎坷成正道;

迎着2019 年的朝阳,再出发,战鼓催征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