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育人是高校的天职使命。思想引领,课堂是主渠道,教师是主力军。本版聚焦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开学第一课起航新征程”系列课堂,挖掘专业课堂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汇聚合力扣好新生人生第一粒扣子。

 

梁君英:

英语学习让生活更美好王永:俄语学科的五个优良传统

俄语学科有五个优良的传统。

一是善良真诚朴实的品格。今天,要想在社会上成为一个佼佼者,光有高智商不够,我们还需要高情商。怎么样锻炼我们的情商?善良真诚朴实的品格便是基础。

二是踏实勤奋,勇于创新。作为学生,首先要踏踏实实把学业做好,要勤奋,但是光脚踏实地远远不够,我们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就必须要勇于创新。

三是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你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太多美好的事物,要始终坚信,困难和挫折都是可以迈过去的。

四是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外语学院的俄语教师不多,总共6人,但当我们组织开展一些国内外会议时,代表们都非常惊叹:6个人能每次都把组织工作做得非常好。我想这就是团结的力量。

五是对公益事业的热爱之心。我们常说人应该体会生命之宝贵,而这种对生命的体验以及对于身边事物的发现,可以帮助你找到更多美好的东西。我特别希望更多人得到这样的快乐,得到这样的生活启迪。

当然俄语专业的传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些优良传统源自俄罗斯文化的深厚底蕴。俄罗斯文化有几条最典型的特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我牺牲精神;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坚忍不拔的意志、顽强不屈的性格;理想主义情怀、乐观主义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人道主义精神、仁爱之心,对“小人物”的同情与关怀。

今后你们到高年级会学习一些文学作品,你就会发现这样的特征,他们为什么会创作出这样的文学作品,而不是其他的文学作品。这个就是基于俄罗斯文化的优良传统。

这些文化特征可以从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俄罗斯“白银时代”著名女诗人阿赫玛托娃于1941年卫国战争期间在列宁格勒之声电台发表的演说感人肺腑,体现出她勇于担当的气魄和宽阔的胸怀;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对未来满怀希望,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创作于2016年的歌曲《生存》,告诉人们,面对恐怖袭击造成的灾难和创伤,我们在诘问怎么可以剥夺生命,怎么可以湮灭光明,怎么可以让五岁的孩子和母亲分离的同时,依然要心怀仁爱之心,把泪水强忍在胸,让自己看到曙光在前满怀仁爱,满怀梦想;用心去把世界温暖

阐释是一种方法,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立场。阐释学是一门理解的科学,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国家与国家之间也需要理解。

人和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究竟有没有学问?有。而且人和人之间的理解还需要借助一个东西,那就是语言文字。我认为阐释学是非常“有用”的。我们学习的是文科,文科学常常研究“大用”,阐释就是剖幽析微,思深忧远,从小处入手,解读思想,而不仅仅只停留在小处。

阐释是理解的前提,也是交流思想体验的过程。古今名家都不约而同地在为阐释做出各自的贡献,而到了当代,随着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加深,如何在阐释中坚守真理,坚持正确的立场并有所创新,显得愈发重要起来。无论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唯有开放,方能交流;唯有交流,方能理解;唯有理解互信,方能有文明互建;唯有文明互建,方能合作共赢。“守正创新”是阐释和传播的重要思想。“守正”是根,“创新”是魂,只有坚定地站在中国立场上,在坚守正道、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不断交流融合、开拓创新,才能实现文明之间的和而不同与合作共赢,才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这些思想正是阐释学的核心。

举个例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外国人可能听不懂,因为外语有其自身的话语方式和表达习惯。因此在翻译和传播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方法,一定要有创新意识。比如我们可以解释说,就像莱茵河以前很脏,通过我们的环境处理、环境保护,现在变得很干净了,最后莱茵河畔的人民都致富了,那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民族不一样,语言不一样,文化不一样,但创新是源泉,守正是根基。

再举个例子,我曾经担任纪录片《爱上中国》的总撰稿人。这部片子是以一个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的法国摄影师的视角,讲述了镜头中的中国改革开放史。这部片子的阐释学意义在于方法的创新,它不是简单地用说教来赞美中国,而是通过一个外国人的眼睛来观察中国,通过外国人的喉舌来阐释中国故事,以这种方式阐释中国更加生动、更加具有说服力。

故事是故去的事,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声音是要发出今天的声音。这就是阐释学的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它需要在正确的立场和身份下融合,所以在我们阐释文本的过程中,在我们讲中国故事、讲外国故事时,必定要有一个正确的立场,必定要有一个合适的方法,我们阐释学的课堂就是学习这个方法和立场的课堂。

 英语学习让生活更美好。不论在创业还是学术方面,英语学习都能赋予人们能量。

我曾经采访过浙江大学八个发表过CNSCellNatureSci-ence)文章的团队,发现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是这些学者们共同拥有的过人才能,同时也应该是你们英语学习的重要目标。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中国的伟大是指日可待的。浙大昆虫科学研究所的张传溪教授在采访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感触很深。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讲好故事已然成为了一种使命,人人都应有表达自我的紧迫感,即:讲好自己的故事。

那么,如何用英文讲好我们的故事?有两个关键词:语言与逻辑,两者同样重要,不可偏废。空有语言容易流于形式,而空有逻辑则会让内容显得艰涩。

如何讲述一个关于专业的故事?从个人(Personal)走向专业(Professional)是讲述故事的必经之路,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

我们教室里的五边形课桌非常好地体现了一个理念——汇聚我们的智慧。由此可以推出,除了掌握专业背景,我们更应该做到四个“C”:联系(Contact)、沟通(Communicate)、协作(Col-laborate),前三者融合,可以进行创造(Create)。这也和浙大求是创新的校训不谋而合。

如何讲述一个关于中国的故事?当今中国,成就世界瞩目,故事精彩纷呈。然而,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难免会遇到误解甚至有意的曲解。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变得尤为重要。

何为中国故事?一方面,我们可以转向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寻找答案。另一方面,更要关注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最近有一个口译方面的热点话题:人工智能翻译机来了,同声传译行业要消失了吗?人工智能翻译机来了,英语学习还需要继续吗?我认为,当今世界的技术正处于机器智能阶段,我们努力的方向是使机器具有人类般的思维,即人工智能。区分二者的关键在于语言,因为语言是人工智能实现的保障,是人类认知与思维的外化形式。

我想从口译研究出发,与大家分享我理解的学习语言理想的状态:呈现。“呈现”的写法是“口”加上“王”,“王”加上“见”,即当我开口的时候,当你看见我的时候,一定是我最好的样子。

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即将庆祝70岁生日之际,我想送大家一句话,我用中文说爱你,我用英文告诉全世界。这就是学习英语的美妙之处!

 

傅政:杭州第一批学英语的小学生

这是我学习英语的第40年。我经历的这40年也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40年,期间中国经历了起起落落,发生了很多改变。

1979年之前,学习英语可能会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倾向,因此,学习英语的难度可见一斑。那时,中国很少有英语教师,大多数人都学习的都是俄语。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我成为了杭州第一批学习英语的孩子之一。

1979年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中美正式建交。这个历史性的事件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改变了中国的未来。中国变得更加开放,同时中美交流的增多也在国内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杭州市开始在小学试点英语课程。我的英语学习就在那时起步。我当时的小学英语老师,从40年前至今,在教授英语的同时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学习。老师用严谨的治学态度、精心准备的课程,在我心中种下了对英语教育事业的热爱。

英语学习改变了我的生活,语言在我面前打开了世界的窗户,让我看到多元的文化。在文化的多元性之中,文化的共通性寓于其中。文化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相

互沟通。这就是我们学习外语的意义——为了让文化更好地交流与沟通。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向你们提出两个问题去思考。第一,学习英语的初心是什么?我的初心是体会异质语言、文化的魅力,向世界介绍中国。而你们学习英语也有很多年了,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值得你们思考的问题。

第二,学习英语的使命是什么?对我来说,目前我的使命是讲好中国故事。当前,英语依旧是优势强势语言,为了让世界聆听到中国的故事被世界听到,我们还要学会更好地使用英语。你们在新时代,也应该思考这个时代赋予你们的使命。

40年来,得益于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机遇,我获得了很多学习、发展和发挥自己力量的机会,在所从事的外语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上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明年开始,我即将动身前往澳大利亚西澳孔子学院工作,这个学期可能是我最后一个学期为你们讲课,因此我愿意把我的经历和心路历程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们,作为你们灿烂大学阶段的开学第一课。

 

赵佳:探索法语世界,构筑精神内核

 大学四年对同学们来说意味着一种精神上的重塑。这种重塑依靠外力是不够的,老师可以传授给学生,但是最重要的是要靠学生自己的思考,靠自己的内心。这种内省的过程和专业知识的增长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知识的获得和品质的塑造,缺一不可。我想,大学四年的目标可以归纳成一句话:学习知识,消化知识,批判知识,并且使知识成为自己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怎样来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勤于阅读。学习知识,养成品德,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安静下来,沉淀下来,踏踏实实地读一些人类文明史上的经典作品。照自己的喜好,广泛深入地阅读,会为大家精神世界的构造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个阅读是广义的,不光是阅读书籍,也可以是阅读艺术作品,逛博物馆,看展览,看戏剧等等,任何一种滋养心灵的手段都应该去尝试。希望大家能保持对知识的热情,试图接近一些经典作品,试探这些作品是否和自己的心灵契合,在不断的尝试和调整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图谱。

其次,善于产出。除了口头表达之外,笔头也非常重要。笔头的训练能够培养大家慢下性子来,安静下来的能力,锻炼大家有条理、有积淀地陈述思想。看过一本书,看过一部电影,如果你有所收获,如果你有话想说,都请拿起你的笔,可以是不成体系的,甚至可以是片段的,但必须要是真知灼见,不能够人云亦云。

再次,培养家国情怀。要有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勇于承担民族命运的勇气与格局,能够深入社会之中,能够从群体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希望大家从西方文化中吸收有益的养分,来养成自己中西并融的精神世界,同时,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超越一时一地的利益,培养博爱精神,最终达到求同存异的境界,思考人类共同的境遇和命运,而这也是外语学习的最终归宿。

最后,亲近自然。我们在城市中出生,生活,一直到死亡,城市生活带来了便利,也有很多负面的影响。孤独,异化,压力都有可能一直伴随着我们,要疗治现代化的弊病,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回归自然。爬山,毅行,有质量的旅行都是亲近自然的方式,在校园里走走,呼吸新鲜空气,欣赏一花一草一木自然的生长状态,使大自然成为自己精神的一部分。

 

卢云:外语学习的两种态度

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我们有着两种角色。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外国人。他们一个是外语习得者,一个是外语输出者。

有一次,我在火车上跟一位同事聊天,他说有些人有个坏习惯,就是学了某一门外语之后,就会对这个国家和国家的文化产生疯狂的喜爱,认为它什么都是好的。这种学习态度无疑是不理性的。而另一种学习态度,则是针对语言本身学习、不偏激、也不夹杂强烈的个人情感,对目标语国家文化有着理性的批判性思考。在各种文化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当下,新时代的外语人,除了扎实的语言功底、跨文化交际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民族文化定力和浓厚的家国情怀。只有这样,日后走出校门走向国际社会舞台后,才能真正与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语言和文化的深度沟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这个时代赋予了外语人新的责任、新的使命。那么我们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开设西班牙语专业的大学只有9所,西班牙政府送给我们许多帮助语言学习的设备和资料,也有不少免费的面对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海外交流的项目。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国内开设西班牙语专业的学校在数量上增加了近十倍。而作为我们自己语言的输出者,孔子学院的老师们花了十几年时间才掀起了全球汉语热。可以看出,汉语的国际推广是一项隐形、长期而艰巨的事业。

语言学习为什么如此重要?国家的语言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以及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具体体现,而语言则是国家角逐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我们作为语言学习者,要变感性为理性,变功利为理想,变毫无选择的喜爱为批判性的思考,以语言为工具,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对同学们来说,成才的路就像树苗的生长,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基础、是树干,唯有先长出树干再分枝干才可以枝繁叶茂,否则就只能成为小灌木。循序渐进,先树枝干,后发枝蔓,方能成人成才。

 

朱晓宇:翻译的理想与现实

很多同学进入新学期会有一定程度的厌学,我也一样,因为大家回到学校时,感到自己的自由受到了限制。这生动地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快乐来源于丰沛的自由。

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自由的,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成为职业翻译的原因,他们觉得自己的自由被剥夺了。

自由是一种力量,一个人拥有越多的自由,就拥有更多的力量。就像考试取得了好成绩,你感到无往不利,浑身充满了干劲。反之,不自由的感觉往往令人十分沮丧,就像被锁住了手脚,没人喜欢这种感觉。

翻译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但从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从翻译中收获另一种自由。真正的翻译力图实现理解和表达的自由,翻译和翻译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可以自由而准确地阐释和传达被翻译者的意图,对于一个职业翻译来说,从中获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无可比拟的。

有些人说自己大学里语言学得特别好,好到看电影时可以不用看字幕就全部理解,这其实是很难做到的。翻译的理想是自由沟通,是对信息对思想完全的理解和完全的表达。这是没办法做到的,只能不断努力,向这个目标接近。

我经常录下自己在会议上做的翻译并在会后进行回放,发现其中有不少失误。所以,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中也可以时时记录下原文和翻译,结束后再回放改进。

翻译的理想状态是,除了译者之外的人没有必要再去学习外语。翻译无处不在,并且值得信赖,他们在语言和沟通上的自由可以通过我们得到保障。从这点上来说,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的作用,与翻译的理想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技术,使用技术来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标。从事翻译工作还需具备一种高度认真负责的精神,我们要对国家负责任,要对文化传播做出一点贡献的话,认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态度。

我同样期待着,当大家走出校门时,当大家愿意成为职业翻译时,可以成为被他人信赖的翻译。学好翻译这门课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的自由,也是为了给他人带来自由。

 

收获

 陈科宇(2019级法语专业)榜样就在身边,学海无涯,唯学为径。作为外国语言文化学生,文化差异难免存在。面对文化冲撞时我们既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全盘否定,应保有的理性态度,兼济批判与包容,拓展国际胸襟与博爱情怀。

 

 韩璐谣(2019级俄语专业)王老师所说的俄罗斯文化:坚忍不拔的意志、顽强不屈的性格;理想主义情怀、乐观主义精神,对未来充满希望;人道主义精神、仁爱之心等,无不与我的观念完美契合,这让我对俄语多了份理解和更深沉的爱,学习俄语,我相信自己正在遇到花、风、云和海的路上。

 

姚宇婷(2016级德语专业)讲述者有心,听者方能感受到那份浓厚的情。在世界多元化、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做好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我们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握时代脉搏,用新理念传达掷地有声的中国声音、讲述有温度的中国故事。

 

林威(2018级经济学专业)傅老师的开学第一课,坚定了我学习英语的信念。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傅老师独自在英国学习的经历以及许多外国友人对于她的无私帮助。她求学的精神以及当时对外交流困难的时代背景,都让我震撼,让我倾佩不已。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也将和傅老师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做出贡献。

 

刘海曦(2019级西班牙专业)这个时代赋予了外语人新的责任、新的使命。那么我们该做什么?该怎么做?除了语言学习本身,我会开始更加关注时事政治、中国传统文化等,希望能有机会为汉语走向西班牙、走向世界的事业做出贡献。

 

文字整理:樊畅、杨丹旎 文字转录及翻译:沈安天、乔昕悦、彭臻、邱逸凡、李思敏、钱憬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