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记者 卞子楠 宋子姗

85日,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暑期社会实践团天目山小分队来到浙江省临安天目山,跟随浙江大学生态研究所赵云鹏老师团队,了解天目山生态保护的现状,记录师生团队银杏野外种群样方调查,发挥学科优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故事。

大树华盖闻九州

——2.7亿年的活化石,4300公顷的保护区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银杏别称白果、公孙树等,是历经地质历史上多次生物大灭绝后孑遗幸存下来的古老裸子植物,是著名的活化石植物。研究表明,它在且仅在中国存在野生种群,中国野生种群在遗传上分化为4大谱系,而东部谱系以浙江天目山种群为代表。银杏,它太常见了,城市街道、公园、校园、小区,随处栽培可见,以至于人们觉得它没有保护的必要。赵云鹏在动员会上阐述此次天目山银杏种群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濒危物种野生种群保护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保护生物学旗舰物种,一方面实现目标物种种群的自然更新和维系,另一方面伞护其生态关联种,从而实现对其所在的整个生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银杏是我国特有、世界闻名的“活化石”植物,也是重要的药用、园林、绿化、文化树种,全球栽培银杏均直接或间接源自中国。野生种群蕴含着最古老、最丰富的基因,对于物种存续和人类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保护天目山种群需要基于严谨的野外观测、控制实验、种群遗传等数据来提供对策。特别是该种群只有254棵银杏大树,而且幼树和幼苗极少,存在严重的种群更新风险;同时一些独特的基因只存在于少数几棵大树中,如果这些大树死掉前没有繁衍出后代的话,这些基因就随之永远消亡了。因此,亟需对银杏天目山种群进行动态监测,揭示种群更新受限的环节和原因,以指导精准的人工辅助保育。

201985日,浙江大学银杏天目山种群动态监测调查队来到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为期十二天的野外调查。

志趣相投,一见如故

 ——来自6个专业,因为1种爱好相遇

 因为教学、科研、国际交流、社会服务,我与天目山结下不解之缘。赵老师这样说,赵云鹏,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今年暑假,他又带领十一名队员来到天目山进行银杏天目山种群动态监测样方的调查与采样

这次银杏调查队的队员来自不同专业,因为对植物和自然的热爱,他们通过不同的渠道聚集在一起。同学们有的是做过项目、经验丰富的“老人”,拉样方、测数据、做标本,处处老道;有的是懵懵懂懂的“菜鸟”,眼睛看、耳朵听、嘴巴问,渐渐上手;有的是热爱植物的野生“技术党”,辨植物、认昆虫、穿草丛,样样精通。“我之前也没有做过类似的项目,都是第一次。”这次调查队伍的成员大多是新大二大三的同学,他们翻着“调查方案”,圈点注意事项,清点装备,面对即将开展的十天野外调查,同学们都心怀期待、跃跃欲试。“这次科研实践有不少同学报名,同学们的热情超乎预计。”为了尽可能让同学们有机会投入到自己热爱的领域中来,赵老师又增加了几个名额,他们在动员会开始前一小时还在为了这一改变修改具体的“调查方案”,重新划分工作,最终分发到同学手中的“方案”是几经修改的厚厚一沓手册。

“我们的同学主要是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生态学和生物科学专业,选拔的主要标准是热情。”当我们问起实践选拔标准时,赵老师这样回答。队员中有赵老师课题组的成员、课上的学生和浙大草木学社的成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对植物和自然的热爱,和较强的自我驱动力。在出发前,赵老师就预测了这次野外调查的情况:“我不担心同学因为工作量或者实践操作的困难而导致目标无法完成,他们都是喜欢这些的,经过一两天的磨合,规范化的团队工作流程肯定能够建立起来。”的确如赵老师所料,无论同学们来时水平、性格如何千差万别,经过几天高强度的工作磨合,每个人都培养出合作的默契:一个眼神,意思心领神会;一次伸手,合作水到渠成。

累并充实着

 ——10多天的野外工作,10倍的汗水和笑容

夏季,天目山植被茂盛。树木参差错落,野草茂密成网,昆虫攀爬翻飞……嘶哑蝉鸣中,艳阳高照下,浓墨重彩的各式绿色构成一副生机盎然的夏日画卷。然而,这样的原生态野外环境却给同学们带来不少的挑战。

有着丰富带队经验的赵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式装备:长袖长裤帽子,防晒防虫防划伤;长袜绑腿,防山蚂蟥;“六月霜”凉茶,解渴解暑……但野外环境复杂多变,即使准备充分,同学们在高温的密林草丛中工作仍是艰辛。炎热的天气、多变的地形、茂密的草丛:野外作业条件与实验室大为不同。从课堂知识到实际应用,中间还有一段距离。

同学们每天背着仪器装备,徒步行进四十分钟,到达密林工作。拉样方、测数据、采样本、安仪器……工作过程中时不时遇到各种实际操作的困难。“我们之前虽然知道自己喜欢植物和生态,想要投入科研,但科研真正是什么样子只有一个模糊的想象。这次我们真的见识了和实验室里、课堂上学到的不一样的东西。”因为擅长植物识别,她被同学们尊称为“龙神”,因为从小和长辈生活在山边,她对植物产生了兴趣,翻阅她的朋友圈,全都是各式各样的植物照片。一路走来,这是她第一次接触科研中的野外调查。“龙神”谈起工作总是腼腆地笑,她表示工作中最开心的事就是在森林里邂逅各种美丽有趣的植物,为它们拍照,丰富自己的“收藏夹”。

队员中还有一位是参过军的同学,他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研究生。每天定时起床,在早饭前环山脚跑上一圈;队伍行进中主动担负起最大最重的装备,脊背永远挺直;晚上还会躺在天台看星空,山间的夜空比起城市之中更加璀璨。跑步、工作、读书、看星星……他的生活与大多数年轻人全然不同,总是面带笑容,总是精力充沛。他说:“这些都是我喜欢做的事,只会感觉充实、幸福。”

漫漫山林径,士气比路长

——队员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早在出发前,赵老师就告诉记者,最大的困难就是野外环境的多变——“可能去年这条路还可以走,今年就完全没影了。这次调查也不可避免地遇上了这个挑战。早上小分队早早出发,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前去寻找银杏,一路都是近年来人迹罕至的密林,只能现场劈开一条新路。脚下是深厚柔软的松土,身边是陡峭的山崖,头顶是遮天蔽日的林冠,每一步都要小心谨慎,不时还会遇到需要攀爬的陡坡。顶着酷暑,遍寻不到目标,这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挑战。我当时脚下一滑,整个人都要倒了,手去抓树枝,结果抓到一根全是刺的。队员一边笑一边挑刺,回来后每个人身上都挂着泥,衣服都可以拧出水来。“我当时也有过动摇,想着要不回去算了,可能找不到了。”赵老师回忆说,“但是这太打击士气了,走了几个小时无功而返,我作为领头人就更加不能把动摇表现出来。”说到这里赵老师笑了,“后来果然找到了,同学们很兴奋,一休息,下午又有干劲了!”赵老师多次带领过调查队伍,他表示这种高强度的科考团队作业最重要的就是士气,要学会一鼓作气和百折不挠。“就是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和干劲,这样团队的精气神上来了,什么都好说了。当然这都是在评估和保障安全的前提下。”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学问赖之以成,人才赖之以强

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56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天然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199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网络,在野生动植物和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生态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保护区目前已经与30多所高校建立实习、科研等合作关系,每年都有4000名左右学生和1000名左右科研人员到天目山进行实习、科研考察。保护区管理局的俞志飞书记告诉队员们:我们在不损害保护区的前提下,对高校教学科研都是持开放和欢迎态度,保护工作本身就是需要科学研究作为支撑和指导的,专业人才培养也是保护工作的一部分,我们与高校的很多合作都是互惠互利的。即使来这里的许多同学并不是生态学、生物学专业,他们也会耳濡目染于保护区的山水林草和生态保护的理念。如果能够以他们为媒介,影响更多的群体,那么社会公众和我们的下一代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素养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本次调查将对银杏天目山种群及其生境进行动态监测,采集的数据和样本用于银杏野生种群的长期研究;产出的研究成果又将反过来成为天目山银杏种群和群落保护对策及种质资源利用的依据,同时还可以为以银杏为代表的中国亚热带地区濒危树种和落叶阔叶林的保护提供参考建议,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

 

队员有话说队员有话说

 

信息安全专业2017级车宸智: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印象深刻。出发前老师就提醒过我们此次社会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危险,但没有一个队员退缩。在实践中,作为摄像的我既要记录下科考队员的工作,又要兼顾周围的环境和设备安全,每天带着十几斤重的设备在树林中穿梭和拍摄,其困难程度超越了我的想象。好在最终大家都坚持了下来,不仅顺利地完成了考察任务,还在合作的过程中收获了彼此的友谊,更体会到了科学考察的艰辛。浙大人将永远践行求是精神,将论文书写在大地上。

 

医学实验班(5+32018级陈赏赐:

世界如万花筒一般多姿多彩,我们的任务则是记录美妙的世界。跟随者赵云鹏老师的团队,我们一起走进了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跟着科考队一起顶着烈日、走过丛林,记录着他们的每一步路、每一滴汗,在此过程中我更加学会了捕捉生活中的美,提高了摄像的水平,“咔嚓”一声,留下了永恒的瞬间。


法语专业2018级宋子姗:

此次跟随赵云鹏老师的调查小组来到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验到了我的专业不可能涉及到的领域:识植物、拉样方、采标本、做标本……曾顶着烈日,为了海拔580米的那颗银杏树,扛着沉重的设备仪器,拨开层层叠叠的树枝竹木;也曾在样方实地细听赵云鹏老师对于银杏保护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科普,受益匪浅。蓝天白云,山路漫漫,作为实战科研的旁观者,经历了初入自然之野的兴奋,也经历了爬山后的疲倦,我终于明白: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学习,浙大人永远在路上。

 

广告学专业2018级 卞子楠:

 在得知这次社会实践是前往天目山跟拍报道银杏科考小队时,我就想象出队员携着专业装备行走在山林中,干着严谨的科研工作的场面,这实在是一件很酷的事。事实的确如此,与科考队员们的同行生活,为我揭开了野外科研工作的一角。每天顶着高温行走在山路上、钻入自己从未进入过的野外树林……这些都将成为我们难忘的一段经历。保护区度过的几天在我心中埋下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种子,这些都是此次社会实践的收获。

 

广告学专业2018级 徐冰清:

这些天和大家一起在天目山社会实践的日子使我终生难忘!我在其中主要担任摄影的岗位。由于山上坡度大、杂物多,可供人站立的区域少之又少,这给我们的拍摄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在这些天的实践中,我们通过自身不断的尝试与改进,最终达到了理想的拍摄效果。

而这次调研活动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大家的合作与团结,每天的工作大家都能井井有条、保质保量地完成,并且工作效率也都非常高。山上的条件非常艰苦,在前方没有路只能边砍边前进、坡度极其大、树上各种刺、随时可能天降各种各样蚊虫的环境里,大家手拉着手,互相搀扶,不断前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从中体会到了科研工作的艰辛。

但辛苦与快乐并存,压力与收获同在。非常感激这样的平台和机会,让我们能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城乡规划专业2018级 黄乐鹏:

这次活动感慨颇多。我本来对大自然充满好奇但又对对植物了解甚少。借此次社会实践十分硬核,我们与浙大老师同学一同进入天目山,在植物门类繁多的树林里拉样方,熟练的运用各种专业工具,与炎热的天气对抗,在蚊虫的叮咬下从日出作业到日落。此次感受最深的是热爱能克服一切,有时为了勘测一个场地要在杂草丛生的山路里顶着烈日与蚊虫走几个小时,但同学们做完后依然骄傲无悔。此次收获颇多,不虚此行。

 

动物医学专业2018级 郑冰青:

仅仅四天的旅程,让我看到作为一名科研人的严谨与不屈。影响最深刻的是八月七号那天上午,由熟悉大山的叔叔带着我们从海拔10米的地方徒步爬到了海拔590米左右的山上。我们所走的路都是叔叔现场开的,用自带的PC开一条路。一路上皆是树木杂草,汗液黏在脸上,时不时还有虫子往嘴里钻。甚至有个危险的山沟,两三个女生差点沿着沟滑下山坡。饶是如此,大家都坚持走到了终点,寻到了不受人为影响的银杏树。采图样、剪枝条、做标记、测数据……一丝不苟。

 

本版图片:黄乐鹏 徐冰清 汪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