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激发学术活力
    记者:机械工程学科在浙江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中处于何种地位,其发展脉络对当下高峰学科建设计划有何意义?
  谭建荣: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起源于1911年建立的浙江中等工业学堂(浙江大学工学院前身)机械科,是我国最早从事机械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在百余年的办学中,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工程技术专家。
  浙江大学在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中保留了机械、电气、土建和化工四大传统工科,而后学校由此为依托派生出许多新的学科。机械工程是浙大学科的重要象征之一,是许多新兴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作为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源头,浙大机械工程学科是我国首批机械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首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首批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应该说,百年来的学科积淀以及自身的不断创新发展,使得机械工程学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学科派生能力。
    记者:“百年老店”经久不衰,机械工程学科是如何激发学术活力的?
    谭建荣:我们不断打造科研大团队,成立10个左右院属或跨院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心,每个中心对应一个学科前沿方向。这是与国际接轨的学术队伍组织形式,我认为学术队伍要不断瞄准学术前沿开展重组,不能一劳永逸。时代在前进,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因此科研团队创新要从源头上不断更迭。
    记者:您认为高峰学科建设计划中,机械工程学科迈向一流的关键是什么?
    谭建荣:学科建设关键在于人才,本学科凝聚一流人才的方式归结起来是三条途径:以文化吸引人,用浙大求是创新精神凝聚人;以重大科研项目吸引人,用机械工程学科前沿方向吸引人;以条件吸纳人,在物质方面提供便利,提升现有实验条件,解决科研人员实际问题。人才队伍建设是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第一要务,我们通过内外联动、精心谋划,多次赴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一流高校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同时,我们也重视人才梯队建设,进一步形成青蓝相继、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科研政策要以科研人员为本
    记者:那么您如何看待一流学科对学生的塑造?
  谭建荣:一流大师培养一流人才,是知识与创意集散的根基。教育家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机械工程学科重视未来教学名师的培养,我认为一流学科的一个判断标准就是是否有一流大师,特别是面向本科教学的一流大师。
  本科教学历来是浙大的优势,更是各学科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们一直关注并在本科教学中深入探索,在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份额,比较优势也在不断显现。
  机械工程学科在对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育人中心地位,丰富第二课堂和素质教育。我们成立了7个大学生教学与实践基地,并成立“机械科学与工程发展论坛”,邀请机械工程学科国内外院士、知名教授学者举办讲座,培育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
  记者:面对“中国制造2025”,浙大机械工程学科有何作为?
  谭建荣: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而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一直以来都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和科学研究前沿。以电液比例控制技术、大批量定制技术、深海探测技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纵观国际大势,企业的技术进步,离不开高校科学上的突破。我认为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不仅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引导,也需要整个行业的潜心探索和踏实奋进,需要一代又一代求是青年才俊投身制造业领域。
  记者:让青年人或者说是科学家发挥更大作用的关键核心是什么?
  谭建荣:我认为,在国家层面科研成果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进而解决工程技术难题。科研政策要以科研人员为本,在各类优惠政策尽早落地的同时,促进科研人员在宽松的环境中不断创新,激发活力。浙大机械工程学科不断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多学科交叉,鼓励学术上的合作、交流、原创。在服务区域发展层面,要深化各种形式的校企联动,对接地方企业,为企业、为行业、为国家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创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