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建设与全人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核心使命,教育质量是关系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看,能够在高等教育界树立卓越地位的大学,无不是人才培养质量卓越的大学。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大学教育教学活动面临的环境急剧变化,迫使大学的培养理念、目标、模式和方法需要全面适应和转型。浙江大学正处在全面实施综合改革、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人才培养工作必须认清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
    (一)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社会深刻转型,它们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产生深刻影响,使得人才资源成为当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争夺对象。今天人才质量的竞争就是明天综合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力的竞争。因此,全球各国都对高等教育给予极大关注,接续出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举措。“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布的《高等教育与研究的新动力:社会变革与发展》公报指出,“确保教育质量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国际高等教育变革的新浪潮在强化高等教育质量的改革中,世界各国都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中,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全人教育思潮一经兴起,就迅速发展成为一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运动。全人教育反对将工具性目的凌驾于个人发展目的之上,倡导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使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和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在全人教育思潮引领下,世界著名高校纷纷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教育理念方面,学生的全员化和整体性发展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很多国家和大学树立了多元化、多样性的质量观。在培养目标方面,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教育国际化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全球化的重大课题,许多国家强调要加强国际化技能培养,特别是亚洲国家更加注重学生全球视野的拓展以及与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在培养模式方面,局限于特定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被打破,通识教育模式不断创新,通专融合的教育特色日益彰显。在教学方法方面,信息网络技术空前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开放式、个性化学习备受师生推崇,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学习分析技术等新技术正在推动高等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在教育评价方面,更加注重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评价标准从单一向综合转变,许多著名高校更加全面、多维地评价教师和学生,将改进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评价方式改革重点。
    (三)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新一轮一流大学建设已经启动,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国内各知名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改革方向。总体而言,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已成为高水平大学改革发展的主流思想,大家更加注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度和多样化成长,更加强调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塑造的并重,更加鼓励授课方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更加关注人才培养与学校办学特色的紧密结合。

 

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目标审视优化学校人才培养体系
    (一)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成效与问题

        一直以来,浙江大学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任务。自并校以来,学校已经举办了两次全校性的教育教学大讨论:2001年在四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展了第一次教育教学大讨论,重点讨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确立了“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关于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10年在国家科技、人才、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相继出台的背景下开展了第二次教育教学大讨论,重点讨论了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明确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突破方向,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次教育教学大讨论就是要在前两次研讨的基础上,聚焦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质量,进一步明确目标和特色,探索构建具有浙大特点的教育体系和育人模式。
  通过前两次教育教学大讨论,我们凝练出许多重要的人才培养工作思路和改革举措,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是育人中心地位逐步巩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强化;二是分类选拔制度深入实施,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三是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完善,本科毕业生海内外深造率进一步提升;四是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健全,创新创业的教育品牌进一步塑造;五是素质教育成果竞相涌现,国际竞赛获奖数量和层次进一步提高;六是教育教学投入持续加大,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巩固。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对照国家的更高要求、人民的更多期待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我们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教育认知有待提高,育人的中心地位尚未在广大教师的思想意识上牢固树立,重视教育教学的内在动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二是培养模式有待完善,本科生“分类招生、通识教育、专业培养”的模式还不够完善,研究生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机制仍需健全。三是教学方法有待改进,互动式、讨论式教学远远不够,研究性、探究式学习缺乏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四是责任体系有待重塑,学校、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学部、院系、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权责不够清晰,院系作为基层办学主体的地位仍需进一步强化。五是质量保障有待增强,覆盖培养全过程的质量跟踪体系尚未形成,基于学习效果的课程质量“反馈-改进”机制尚未建立,多维度的评教和评学标准还需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较大程度地影响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学校的教育影响力和社会声誉。
    (二)浙江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面对这些突出问题,我们需要着眼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在更高的层次,以更新的理念,用更宽的视野,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1.培养目标的再审视
        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过前两次教育教学大讨论,学校基本明确了“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的目标,这一目标很好地体现了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的导向。面向国家发展和世界变革的未来趋势,我们还要进一步细化、深化其内涵。
  竺可桢老校长说过:“大学教育的目的,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浙江大学要培养的绝不是仅仅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而是未来社会的创新者和领导者。他们或是引领前沿的学术大师,或是治国兴邦的政治精英,或是创造财富的商界巨子,或是弘扬风尚的思想巨擘,但无一例外的是,大学教育给予他们的知识和技能造就了卓越的综合素质。他们不仅精通专业知识,还富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不仅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交流能力,还敢于挑战权威、质疑问难,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不仅具备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能力,更加保有跨越国籍和文化差异的全球视野;不仅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道德品格,还具有胸怀家国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
  2.培养体系的再优化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和相关的配套政策,使德育扬善、智育启真、体育健身、美育塑心相互促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当务之急是调整优化培养体系,推动各种办学优势向人才培养体系集聚转化,牢牢把握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的有机结合。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学生具备宽厚基础、卓越能力、全面素质和健全人格;二是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交叉培养、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强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强化通识教育基础地位,优化专业核心课程设计,拓展交叉人才培养路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三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的协同培养。科学整合各类课堂,加强第一课堂启发探究式的课程教学,丰富第二课堂以学生社团、文体竞赛、学术活动等为载体的校内实践,拓展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强化第四课堂的海外研修、国际交流、联合培养项目实施;四是课堂教育、慕课教学、移动学习、网络平台的创新互动。应用先进技术,引入“慕课”教学、“翻转课堂”等新思路,建设混合式课程,打造线下教育与线上学习有效结合、新兴媒体与网络社区紧密互动的教育教学平台。
  3.教育特色的再塑造
    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既要吸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更要努力构建自身的教育特色。近年来,随着浙江大学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我们充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优势,在跨学科培养、科教协同、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这次通过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大讨论,我们要将这些特色优势继续向纵深推进,进一步凝练特色内涵和有效的政策举措,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改革进展。要探讨将跨学科培养、科教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塑造浙江大学教育教学的新特色新品牌。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将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学校启动以“弘扬求是精神,强化责任体系,创新教育模式,培育时代高才”为主题的教育教学大讨论。讨论什么?怎么讨论?我们要深入思考,要坚持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把教育教学大讨论和实施综合改革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问题导向将大讨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最终在解决问题、完善制度上出实招、有实效。当前,学校正在推进实施系统性的综合改革,我们要坚持贯彻调动人的积极性和组织的积极性这两条主线,聚焦重点领域改革优化五大体系,其中首先就是要构建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讲,调动人的积极性,一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调动教师教学的责任性和创新性,三要建立教与学、教与研的协同机制;调动组织的积极性必须围绕三类组织,一是要强化基层教学组织的自主功能,二是要落实院系的主体责任,三是要提升学校包括职能部门的保障、监督和评价能力。
  聚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必须牢牢把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抓住人才培养体系内的核心平台完善体制机制:一是完善招生平台,优化多元评价录取机制,提高学校对一流生源的吸引力;二是完善就业指导平台,构建网络化的就业促进体系,增强就业指导和服务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和创业质量;三是完善培养平台,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动核心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造,促进学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强化提升,深化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四是完善德育平台,强化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引领功能,健全实践教育、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五是完善保障、监督与评价平台,优化教与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培养体系与其他方面的协同互动:一是利用科学研究优势,完善科教协同机制,打通培养与实践环节;二是利用国际化战略,整合海外学术资源,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培养拓展国际视野;三是利用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一流的文化育人环境。
    (一)深化本科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聚焦本科生教育体系的改革,关键要把握以下环节:
  一是完善招生机制。培养一流人才的基础是拥有一流的生源。适应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兄弟院校激烈竞争的双重压力,我们要掌握招生的主动权,建立个性化、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模式,从而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招生是一个非常全局性的工作。首先要明确招生的目标,招生质量要符合浙江大学的声誉。其次要加强招生队伍建设,把院系的队伍与学校的队伍合二为一。第三要改进宣传策略,每个专业都凸显自己的特色。另外还要优化多元评价录取机制,提高学校对一流生源的吸引力。
  二是完善就业创业机制。毕业生的表现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检验。我们要跟踪审视毕业生是否符合国家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在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上形成有效的系统合力,构建网络化的就业促进体系,增强就业指导和服务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质量。要通过有效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增强职业胜任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利用学科优势、区域优势开展创业教育,强化实践育人,优化创业生态,为学生创业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
  三是完善培养机制。浙江大学的培养体系历经了多年的探索,值得好好梳理和总结。下一步改革的关键,是要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完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跨学科教育”模式。我们的培养体系设计,要实现学生为本理念和教育资源之间的平衡,尽量找到最优的方案。所以主修专业确定和培养机制构建都要统一进行顶层设计,并且两者要紧密结合、互相衔接。
  四是完善德育机制。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我们要进一步刻画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和关键举措,研究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人文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是要强化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引领功能,健全实践教育、素质教育工作体系。要谋划汇聚社会资源,营造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平台和环境。
  五是完善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要素。首先,必须建立科学的质量保障机制。要深入研究更新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的方式,制定课程质量标准,以及建立基于学生学习成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跟踪及反馈改进系统。其次,必须在优化教与学的评价上、在激发教与学双方的内在动力上进一步破题。要通过学生评价与教学绩效考核的结合,强化对教师教学的质量评估和有效激励,让教育教学业绩在教师的聘岗晋升、评奖评优中有更大体现。要通过加强学习过程评价,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和长远发展。关于学生的评价问题,涉及到学生的根本利益,要广泛征求院系的意见,并不断优化,引导学生改进学习的效能。
    (二)深化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聚焦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改革,关键要把握以下环节:
  一是强化研究生教育品质管控。首先要提高出口标准。要充分发挥院系一级学位委员会的作用,提出研究生培养的明确标准和具体要求,对于论文等评价不宜是简单的通过或不通过。要推动质量把控的重心下移,这样才能真正控制研究生培养的内涵质量。其次要严格培养流程。研究生院要加快制定这个流程的标准,务必严格把关,不能偷工减料。一个出口标准,一个流程标准,从体系来讲一旦把握这两个标准,培养质量基本就能管控。
  二是推动科教融合。利用浙江大学的科研优势,把科研资源溢出用于研究生培养,这是必然要求,也是通常的国际惯例。如果能够有效促进科研体系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深度互动,浙江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还可以再上一个台阶。要研究具体的体制机制改革来促进科教融合,在科研方面加强师生的深度互动。建议寻找世界一流大学进行对标管理,可以在部分学院进行试点。此外,还要通过“工程师学院”的改革,探索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使得专业硕士培养走出浙江大学的特色。
  三是加强通识教育。研究生的通识教育相对薄弱,也缺乏应有的重视,但这可能是下阶段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要积极探讨研究生的通识教育模式,适当考虑加强研究生通识教育,因地制宜提出问题和措施。
  四是打通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实现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贯通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浙江大学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多样化的渠道和行之有效的制度。下一步要探索优化制度设计,实现小班化教学常态化,以进一步推动本研贯通培养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是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国际化是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事实也表明这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未来对研究生教育要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强调国际化、开放式办学。要充分运用学校的国际化资源,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支持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海外访学交流、参加国际会议、科研合作等等,同时加强国际师资和原味课程及教材建设。另外要发挥国际联合学院的独特优势,将国际联合学院的平台资源溢出到本部研究生教育体系,进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
  这些改革举措,关系到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学校“双一流”建设任务的推进,需要广大师生员工的集思广益,需要海内外校友的关心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希望通过广泛的专题研讨和主题活动,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贡献智慧和力量,力争在关键性问题上达成共识,形成系统务实的改革思路和政策举措,确保这次教育教学大讨论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永远是学校基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重点工作。让我们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本次教育教学大讨论为契机,坚定信心,改革创新,为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