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平安基金救了我一命!”76岁的浙大信电学院退休教师朱仙寿,讲起话来中气十足,一点看不出他曾经得过癌症开过刀,说起平安基金给他的资助,十分感恩。
  2007年5月,信电学院的前身信电系设立了平安基金,由校友捐助的707万元主要用于帮助缓解学院退休教职工因病在医疗保险之外的经济困难。在过去的近十年中,有65位退休老师跟朱仙寿一样,直接收到了平安基金的现金补助。
  
挺过12次化疗
    2010年的夏天,朱仙寿连着几天吃不下饭,脸色也蜡黄蜡黄的。他和老伴打车去浙一医院看病,当天就住进了临时病房,他从医生的神情里感觉到事情有点严重。果然,会诊结果是结肠癌。“脑子刷的一下子空白了,接下来只能听天由命了。”
  幸好,手术成功。但接下来的化疗又让朱仙寿发了愁。“化疗要半个月做一次,每次住院五六天,做一次就要上万元,很多钱都是医保报不来的。我们退休工资怎么负担得起呢。”朱仙寿和家人只好走一步算一步。
  平安基金秘书长冯志良老师了解情况后,赶到医院向朱仙寿介绍了平安基金的有关规定。就在那天前,朱仙寿已经打算借钱做化疗了。核实情况后,冯志良告诉朱仙寿,他的情况是符合平安基金补助规定的,回去马上帮他申请,不用再担心化疗费用了。
  “真是太及时了,我们一家人都很高兴。”在平安基金前后几次接近8万元的资助下,朱仙寿一共做了12次化疗。“跟我一起住院的病友们都很羡慕我。我跟他们说,是平安基金救了我一命!”
  设立之初,平安基金就定下了章程和实施细则,专为学院退休老师特别是病困老师服务。资助范围包括:公费医疗外,但医师确认必需的治疗用药费用;癌症化疗、肾衰血透析等病症治疗,为恢复白血球指标等所必需的适当营养费用;中风瘫痪者等的部分照顾护理费用;植入人工医疗器件(心脏起搏器、晶体眼球等),其中患者应承担的费用等。截至去年年底,平安基金直接现金补助了66位退休老师,其中有的老师多次获得补助;共支出145.17万元。
  “很多大病重病的治疗费用很贵。像有一种肺癌病人要吃的药,一颗就要好几百元。一些老师想想这么贵就不吃了。有了平安基金的资助,老师们也有信心跟病魔斗争下去了。”平安基金理事长杨冬晓说。
  
在乎这份情谊
    3000元,并不是一个大数目。但为了这3000元的资助,83岁高龄的何小艇老师抹起了眼泪,“不在乎这个钱,在乎这份情谊。”
  前年,何小艇一只眼睛做了白内障手术,平安基金按照规定给了3000元补助。这让何小艇很是意外。“我没教过这些学生,他们也不认识我,为什么会给我补助呢?”他不好意思接受,基金理事会老师告诉他,不管有没有教过他们,这都是学生对学院老师的一片心意。听到这句话,何小艇的眼泪就止不住了,“我要怎么谢谢他们才好呢。”
  很多老师跟何小艇有相同的感受。有时候,医疗费用还不至于承担不起,但当拿到补助的时候,总觉得心里暖暖的。老师们觉得,退休这么多年还被人惦记,真好,“再也不感觉是一个人陷在困境里孤立无助了,这么多人一起陪着我呢。”
  平安基金理事过静娴老师说,有了这份关心和鼓励,很多老师的心情舒畅了,也有利于病情的恢复,“我们学院的老师都很长寿呢,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35位,90岁以上的老人有2位。”
  平日里,基金理事会的老师常常会主动了解退休老师们有没有什么困难的。好多老师都住在求是村,如果家里真遇到了什么事,第一个上门的往往都是基金理事会的老师。除了退休老师生病困难时雪中送炭,平安基金也会定期组织健康讲座、茶话会等活动,到现在为止,已举办20多次活动,每次都有百余位退休老师参加。最近几年,基金会还给当年所有年满80周岁的寿星老师举办集体生日会,全院退休老师一起为他们祝寿。
  退休老师仇佩亮说:“平安基金不仅为生病的退休教师解决了一些经济困难,更为广大退休老师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健康咨询的平台,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
  
捐助源于感恩
    平安基金当初刚成立的时候,就曾引起了轰动。
  与一般意义上的校友捐赠不同,平安基金的特殊性,在于其主要明确的公益对象———浙江大学信电系退休教职工。由已经毕业的学生,自愿发起开设基金专户,对教师个体进行专项捐助,这在全国高校中都是非常少见的。
  “段永平、陈智勇、陈明永、卢小林等几位校友最先发出倡议,估计能筹集到几十万元吧,后来的捐款速度和规模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2007年2月1日,第一笔国内捐赠进入平安基金账户,4月6日通过美国竺可桢教育基金会的第一笔捐赠也到位了。到平安基金正式成立的2007年5月28日,短短的几个月就获得校友捐赠金额折合人民币359.1万元,先后2次获得段永平校友配比基金的配比共计348.6万元人民币。
  负责海外捐赠事宜的卢小林说:“求学期间,老师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当我们有能力回报时,他们却已无所欲求,也许给他们带来一份平安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对于师生间的这份情谊,杨冬晓体会很深。他和段永平是同班同学,当年都在浙大三分部也就是现在的之江校区读书。远离主校区的特殊环境让大家特别团结。“学生要搬行李,老师骑三轮车从山底帮忙运到山上;学生生病了,老师都会炖肉骨头汤踏着一级又一级的台阶给学生补充营养;1982年,我们全班30位同学计划周末骑车去富阳郊游,同学们都没有自行车,但最终成行了,老师们的自行车功不可没。像这类老师精心呵护学生的例子比比皆是。”
  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学生早已毕业成为了校友分布在世界各地,但他们对于老师对于学校的感恩一直铭记在心。很多捐助者说,这次也算是找到了一个表达的方式。“表面上看,是学生捐款,老师受益。而实际上,首先是老师的爱和付出,自然而然地激发一种感情的回馈。就像何小艇老师,虽说1994年退休了,但一直上课上到2008年。”
  而对于杨冬晓等基金工作人员来说,抽出时间做基金的管理工作也是自发自愿的,因为这也是一种感恩。“这里的退休老师也都是我的老师,为他们做事是应该的。希望能管理好校友们捐助的钱,让感恩之心一直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