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伊晨

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乐观与悲观、理性与极端、聚合与分化、担当与退却,在百年未有之世界变局中激烈碰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历史,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立足当今,开放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放眼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

勇担新时代历史使命,坚持深度实质的开放合作,浙江大学责无旁贷地成为新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创造者和奉献者。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邹晓东说:“要深刻把握全球化趋势,系统谋划推进高校外交和全球开放发展战略,为促进科技共享和文明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开创性贡献。”

开放合作是提升大学声誉、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全球创新版图加速重构,变革突破的能量正不断积蓄。”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说,“我们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强国目标中发挥浙大关键作用,做出浙大突出贡献。”

 

一擎驱动,开放办学聚英才

2018年夏天,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迎来了它的第一批住户,年轻的孩子们将在这里率先享受到全新的学生食堂和宽敞的学生活动中心,同时开启学术研究的全新历程。

在紫金港校区东区第一根桩打下后的第17个年头,浙大人在东区“身畔”拥有了又一个温馨美丽的家。

这里,“大学园林”的内涵进一步拓展延伸:东西两区有机融合、协同发展;生活区与学科群就近布置,满足“社区型”组团的要求;以研究平台交叉中心为基础,学科群建筑空间拔地而起;围合式的建筑风格,在赤墨交映间舒展思想与情怀的肌理。

当一个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并兼具中国文化底蕴的生态型校园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浙江大学也进入到建设世界一流的杭州本部校区的新时期,奠定学校永续发展的百年基业。这更是浙江大学根植于浙江土壤、滋养于浙江文化、崛起于浙江大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引擎。

20186月下旬,一条关于“用纸和笔‘画’出一台发电机”的新闻获新华社、《科技日报》和《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这项有关海洋自供能三维微系统及其可靠性的研究,是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硕士生夏克泉以第一作者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Nano Energy上的成果。同一年,夏克泉成为海洋学院首位获得全校最高荣誉竺可桢奖学金的研究生。

同样在舟山校区,海风刚刚带来秋天的味道,一个重25.5吨、长22.5米的回转桥桁架顺利安装入圆池馆内。就此,圆池馆操纵性水池最关键环节安装到位,标志着舟山校区“三池六槽一筒一台”大型海洋试验室群建设进入收官阶段。

该实验室群与摘箬山海洋科技示范岛上开放的实景试验体系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海洋技术和海洋工程高水准试验体系,为学校涉海学科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为浙江省建设“海上浙江”“科技兴海”等重大战略任务提供技术支撑和条件保障。

东海之滨,浙江大学将海洋学院建设作为服务“创新强省”“人才强省”战略的重大举措——主动设计大湾区建设重点研究项目,牵头制定创建国际海洋技术创新圈核心区行动计划,打造“两院两中心一园一岛一综合体”,积极参与和支持舟山智慧海洋示范试点工程建设及浙江省智慧海洋工程建设等——朝建成太平洋西岸重要的海洋科教中心的目标迈进。

秋天,不仅是海洋收获的季节,也给位于浙江省北端的海宁市带去喜讯。

11月,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委托中外合作办学专家对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和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ZJUI)两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开展阶段性办学评估。

评估认为,国际联合学院当前两级本科生的学业现状符合甚至超过了两所学校本部的标准,学校和地方的支持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具突出优势,为办学提供了极有利的支撑条件,在办学条件建设、管理架构搭建、优质资源引进、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模式创新、教育质量保障、拓展国际生源等方面为中外合作办学走质量提升、内涵发展之路作出新探索……

如今,增设的“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和与爱丁堡大学合作推出的双学位博士项目已招收第一批学生在读;国际联合商学院(筹)将以跨境教育为特点,构建包括全球著名院校和机构等合作伙伴网络在内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

面向755名在读学生,国际校区初步形成了本硕博层次齐全,国内、国际生源结构国际化的办学格局,初步构建了东西方融合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养成教育并重的全人教育培养体系,为建成国际合作办学示范区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相结合的国际化战略高地打下坚实基础。

杭州的古运河畔,两所学院正悄然酝酿着“双一流”,在城市学院和工程师学院高质量内涵发展和一体化发展的启动之年,打造一流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一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为新的命题。

2018年,工程师学院首次在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环保类别两个专业领域招收非全日制工程博士研究生111人。这是浙江大学第一次大规模招收培养工程博士,学生全部来自企业的核心技术骨干。

依托浙江大学专业院系的高水平学科基础,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工程师学院不断探索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面向未来科技发展和新兴产业需求的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引领全国同行、对标国际一流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目前,学院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强化工程实践创新,实践教学课程占比达50%以上;

利用省专项建设资金,基本建成8个拥有世界先进设备的一流工程创新与实训平台;

新能源电力与车辆工程中心已与吉利集团、零跑汽车等企业密切合作,探索复合交叉培养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

2018年,城市学院全面实施公费招生,这所堪称创新创业者摇篮的年轻大学生源质量实现质的飞跃,一段生录取人数跃升至省内第13位,紧随11所省重点建设高校之后。

城院学子曾侃,担任央视解说员解说俄罗斯世界杯,四年前他考研来到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门下,从国贸专业中急转职业道路;

斯康,当年就读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后赴巴黎学习管理,将光催化材料带回国创业,护卫家乡的绿水青山;

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荣膺《福布斯》发布的亚洲25位亚洲新锐女性……

自建院以来,城市学院紧密依托浙大,如今和工程师学院同校区办学,共同探索两个学院人才培养衔接、学科建设互通、基础设施共建、师资队伍协同、管理力量整合的一体化发展机制,成为对省内优质高教资源如何放大最好的回应。

杭州湾南岸,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宁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已经连续六年位列中国同类院校排行榜第1名。学院办学17年,秉持教育为学生提升价值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创业人才。

20179月,为服务宁波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理工学院牵头成立的宁波智能制造学院正式揭牌,学院通过引企入校、与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形式主动对接企业,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开展产业战略研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宁波市智能制造相关企业技术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宁波研究院、宁波国际合作学院、工程师学院宁波分院、软件学院等一批支撑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质平台将在理工学院陆续建成,一处高水平产学研深度融合示范区正顺势待发,成为学校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基地。

开放办学,英才汇聚。以紫金港校区本部为轴心的国际科技创新圈、以舟山校区、宁波校区为轴心的国际海洋技术创新圈、以国际校区为轴心的国际科教资源开放创新圈、以温州、台州研究院为轴心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创新圈,浙江大学正加强战略谋划,发挥开放办学体系的人才创新溢出效应,联通、加快、融通,高质量服务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

 

双脉贯通,创新发展添动能

是什么让浙江大学的创新资源和人才真正动起来,为区域经济发展持续增添动能?

答案是两股围绕创新交织在一起的脉络,炽热、畅达、跃动--一为解放思想,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体系,二则明目扩胸,激发内在深层的创新活力。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这片总面积30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紫金众创小镇、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之江实验室、医学中心、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青山湖能源研发基地等带着深深浙大印记的重大科研项目,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被视为创新创业梦工厂的紫金众创小镇持续发挥浙江大学优势,紧紧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这条主线,专注为师生创业、校友企业成长、合作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体化和全链条,探索毗邻校区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新模式。

截至20181031日,入驻小镇的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交易金额3.87亿元,在国内率先建成国有科技成果交易规则体系,持续打造技术交易服务平台,着力构建以技术交易为核心的创新价值链。

在小镇的核心启动区块,已入驻企业181家,80%以上为浙大师生和校友企业,其中信息科技类占57%浙大网新-浙江大学人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浙江省微波毫米波射频产业联盟、普华健洲医疗孵化器、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冠军有云科技等先后入驻小镇。同时,引进了浙大紫金众创小镇·腾讯云基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众创空间)、浙江大学智能制造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杭州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西湖园区)、浙江大学雅喵创客空间等孵化平台。

小镇的成长依托于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网络--东北、华北、西北、中原、西南、华南六条合作主线形成一个宽幅的扇形辐射全国,9个工研院地方平台、5个科技园区、98个技术转移分中心、硅谷和柏林创新中心……

今天,对于浙江大学来说,建立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意味着建立原始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移一体化、全链条的成果转化网络,与学校16+X联盟等交叉学科的科研平台形成高效的联动机制,增强产学研合作的源头供给,畅通技术与市场的转化渠道,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规模化、高质量、高附加值。

2018年初,由浙大牵头申报的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CHIEF)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建设,这意味着浙江省国字号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迎来零的突破。超重力离心机是一种革命性的工程工具,能够利用超重力的神奇效应--压缩时空,并加速不同密度物质之间的相对运动,在有限的时空内,以人为手段精确模拟广袤的大自然在漫长的时光中发生的巨变。

项目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陈云敏院士曾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着手建设的CHIEF主体部分将成为容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综合超重力多学科实验平台,其搭载的20多个实验装置中,有6个为世界首创。

大科学装置的诞生,将汇聚一批最顶尖的研发机构和研究团队,通过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依靠原始创新引领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进而推动区域发展。

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上,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助推浙江两个高水平建设为目标,聚全省之力建设的一号工程--之江实验室,20189月迎来了一周岁生日。作为双核之一的浙江大学,从第一天起就是之江实验室的重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

一年里,实验室邀请了包含路甬祥、潘云鹤、邬贺铨、邬江兴、吴曼青在内的30余位国内外网络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专家,正式成立了实验室首届学术咨询委员会,加强对实验室战略定位和科研方向的过程指导和学术评估。

一年里,实验室建立了首席科学家制度,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受聘之江实验室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受聘实验室网络安全领域首席科学家。全球十余位顶级科学家及研究团队也和之江实验室达成加盟意向,有图灵奖获得者、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国际脑机接口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等。

之江实验室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立足浙江现有科研基础与优势,聚焦网络信息技术前沿,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以未来网络计算和系统、泛化人工智能、泛在信息安全、无障感知互联、智能制造技术为方向,开展重大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整合集聚国内外高校院所、央企民企优质创新资源,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新型科研机构,争创国家实验室。

在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航空制造高端装备研究中心落成,成为我国新一代军用飞机和宽体客机研制的重要支撑,实现了我国飞机装配技术的升级换代和跨越发展,而正在筹建中的航空航天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产业基地也将推动我校更多的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

在余姚,市校合作共建机器人研究院,汇聚校内外机器人领域的一流专家,培育以机器人为主要内容的智慧产业;

在德清,浙江大学德清先进技术与产业研究院的成立,推动了德清泛化智能产业发展,正在筹划中的浙江大学德清涡轮机械与推进系统研究院,也将推动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打造国家级的两机重大专项科研基地……

新时期,浙江大学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舟山海宁宁波校区、工程师学院、重大前沿研究基地、超重力离心模拟和试验装置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产业基地、机器人研究院、台州研究院、温州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医学中心、生态文明研究院等,作为一廊三区十平台的重点任务。

不久的将来,浙江大学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远程研发平台载体与校本部科技资源互联互通,推进研发平台与首席专家、创新团队、重大项目、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目前,学校与贵州、江西、吉林、四川、宁夏、山西等省级政府以及重庆、西安、郑州等重点城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贵州,浙大人主动服务第二故乡,促进浙黔全面合作;在江西,学校发挥综合优势,合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本;在吉林,贯彻东北振兴战略,科技创新与产业合作日新月异;在四川、宁夏、山西、重庆等,新发展理念正促进决策咨询、科技攻关和人才教育领域的战略合作;在西安、北海、中山、宜春、黄冈等重点城市,浙大的创新因子同样与当地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产生化学反应。

不久的将来,浙江大学进一步开展与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边疆资源大省合作,巩固西三角、能源金三角的战略合作与互动发展,深化沿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等濒海经济强省合作,深入推进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大区域协同互动。

双脉贯通,释放发展动能。多年来,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与支撑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充分发挥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积极组建大团队、构筑大平台、争取大项目、凝练了高水平、宽领域、强辐射的社会服务特色,打造了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浙大模式

 

奋楫四海,担当在肩谋福祉

2018515日,浙江省省长袁家军调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民族分院,现场点赞道'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做得好、做得实,是真帮扶,真惠民

在这家位于浙江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基层医院,第二轮双下沉、两提升帮扶已经悄然推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帮扶景宁县人民医院招标购买钼靶机一台,帮扶购买30万元巡回医疗巴士,赠送5套远程教学设备、4套远程门诊设备、200套多参数生命采集设备……名医资源沉到村里,少数民族地区医疗精准扶贫浙江样板已打造起来。

2018108日,《浙江日报》报道了年过六旬,却已下沉五年的肿瘤专家邱培林。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派到龙泉时,高铁还未开通,邱培林每次都从杭州坐6个小时大巴才能来到龙泉,个把月才回杭一趟。如今,龙泉成了邱培林的第二故乡,在那里他建立了浙西地区规模最大的肿瘤治疗中心,拥有48张床位,床位利用率达到120%。结合当地百姓需求以及分院学科特色,因地制宜,可持续的学科下沉模式正在形成。

20181112200,德清县人民医院、邵逸夫医院德清院区心内科黄翯、黄芳芳和同伴们终于离开导管室。从早上800直到此刻,他们一直在DSA(介入手术)导管室连续作战,完全不间断整整做了13台手术。黄芳芳介绍,心梗急救患者非常强调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的概念,德清有自己的DSA,意味着当心梗这些危急心血管急症发生时,就近抢救、从空间要时间成为可能,为抢救成功赢得一份最为宝贵的先机。

队伍、平台与技术的不断完善,成就了浙大医护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生死时速。同样在这个秋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到来自新疆阿克苏十万火急的救援求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急诊ICU,一位43岁的男性患者可能存在急性心肌梗死,已经生命垂危。

跨越五千公里,一座看不见的生命之桥搭建起来,身在杭州的综合ICU主任黄曼即刻通过远程平台与援疆急诊科专家张裕方通过eICU(电子重症监护室)进行对接,并立即启动强化治疗方案。同步地,杭州医护抢救小分队即刻赶赴阿克苏。经过5个日夜的抢救,患者终于从多脏器功能衰竭到成功撤离一切脏器支持设备和导管,并拉起老父亲的手喊出了爸爸

建体系、抓演练,提升基层应急响应能力;设通道、建队伍,打造空中医疗急救圈;远程医疗协作网,筑起大病重病直通车;高水平医联体,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桎梏……新时期,浙江大学持续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为百姓谋福祉--

浙江大学医学中心正在建设,力求成为以医工信结合的医学协同创新核心平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孵化器,为杭州市培育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

浙江大学衢州妇幼医联体、浙江大学衢州口腔医联体资源,正构建贯通上下、资源联动、可持续发展、独具特色的高水平医联体改革示范区;

浙江省内,各附属医院不断优化布局,与地市人民政府签订医学合作协议,共建区域性医疗中心,降低就医成本,增强人民群众优质医疗服务获得感;

全国各地,扶贫与援建已从零星选派、单兵作战、输血帮扶,蜕变为组团选派、集体作战、造血输血并重,浙大将自己最合适的医生、最优化的机制和最先进的培训带到祖国的天南地北。

行走在山海之间的浙大人,把个人的得失抛在脑后,把使命与责任挑在肩上。

凌晨五点,打车前往浙江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乘坐航班到大理,再转乘大巴,顺利的话能在天黑时分到达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从2013年起,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教授尹兆正每年都有七八趟这样的奔波。

根据教育部滇西定点扶贫工作总体部署,浙江大学定点扶贫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该县13个乡镇中有7个是贫困乡镇,其中有4个是建档立卡贫困乡镇。浙大在这里要破解的重大课题是,带动景东百姓精准脱贫奔小康。

2018年,尹兆正领衔主导的产业扶贫:让乌骨鸡'变身'金凤凰项目获评高校精准扶贫脱贫十大典型项目。五年来,他一头扎进鸡窝里,一心扑在鸡身上,率领技术团队每年前往景东累计200余人次,涉足全县10个乡镇,指导建成乌骨鸡遗传资源保护场1个、乌骨鸡良种繁育示范场6个,存栏种鸡2万套以上,年供优质苗鸡180万羽以上,探索建立了乌骨鸡种鸡培育--集中育雏--生态放养产业扶贫新模式。

在景东的扶贫实践中,浙江大学探索创建了高校+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六位一体产业扶贫运行模式,通过内引外联,整合资源,建立开放式帮扶体系,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帮助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这种扶贫联合体最大的意义在于,市场和风险由企业承担,农户(贫困户)的利益得到根本性的保障。

2018年是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15周年。截至目前,学校每年约43名省科技特派员扎根在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的20个县(市、区)。十多年来,他们深入到当地农户、奔波于田间地头,结对服务于全省各县(市、区)特色产业,切实为地方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化农民。

同步地,学校从区域经济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切入,以继续教育为纽带,以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从资源整合、协同机制角度整体设计产学研对接的高端人才培训项目。

面向特色农业产业、农村扶贫带头人、基层农技人员新技术知识更新等多领域,组织开展广西全省铁皮石斛产业提升培训班、宁夏做大做响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培训班浙江省扶贫带头人系列培训班等。围绕一带一路辐射中国新疆、宁夏、甘肃、四川等省市自治区,对接政府产业政策引导需求,对接科研成果转化需求,探索高校服务社会的产学研合作新渠道。

如今,由许智宏、朱作言、武维华、朱利中等17位两院院士组成的浙江大学农业科技发展咨询委员会已经成立,为进一步面向国家三农和乡村振兴等战略需求,促进涉农领域的一流学科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如今,学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地方有关农业企业合作正式共建19个实践基地,分布在浙江省的湖州、仙居、嘉兴、衢州等地和江苏省内,创新完善1+1+N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持续推进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

如今,在过去十年的合作基础上,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再度携手签订《市校合作第三轮1381行动计划》《湖州南太湖农推中心建设协议》,开启新一轮市校合作新局面,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乡村振兴计划先行示范区。

如今,浙江大学对口支援贵州大学工作持续深化,浙江大学--塔里木大学南疆技术转移中心在阿拉尔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户揭牌,《浙江大学定点帮扶台江县框架协议》积极落实,七个武义县帮扶小组成员单位开展一系列帮扶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和广泛声誉……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新时期,浙江大学将继续抢抓机遇、主动对接、有所作为,以人民幸福安康为己任,把自身价值的实现同人民群众的期待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提升学校优质医疗服务、优质教育资源、优质科技成果的强辐射奋楫四海。

 

百川奔流,因势而为显气象

5大洲、37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约200所大学和机构,这是目前浙江大学在全球的朋友圈

20175月,浙江大学-斯坦福大学健康联合实验室成立,实验室在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系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联合开展的Well-China(安康中国)大型人群健康项目的基础上成立,旨在建成健康领域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基地、自主创新的学术示范区。

20181月,浙江大学-耶鲁大学环境相关疾病联合研究中心成立,该联合研究中心将整合两校公共卫生、生命科学、公共管理、临床医学等多学科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着力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及健康挑战。

20183月,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与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共建的学术地图发布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为广大用户提供地理信息研究成果发布、可视化分析及多功能查询服务,平台所形成的大数据,将为未来科学研究、政府决策及社会服务等提供重要参考。

立足于卓越人才培养、前沿学术创新、一流队伍建设、国际化校园、全球合作网络、国际化支撑保障六大方向,浙江大学正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体系合作,寻找世界顶尖的合作伙伴。以学科为中心,短期变长期,小点变大点,一点变多点,中国的浙大亦是世界的浙大。

以开放为导向,推动发展更加包容--

在伦敦合作设立的浙江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应用数据科学联合实验室里,浙大的老师们正和国际伙伴联合开展科学实验,接下来该实验室也将同时在国际校区设立开展工作。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和鹃湖国际科技城三方合作备忘录已经签订,将共建生物医学高科技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学校与UIUC正筹建联合研究中心,并计划推动建立浙江省与伊利诺伊州联合研究中心。

聚焦全球科技转化合作,构建国际化创新生态系统,浙江大学正进一步结合国家战略目标、国际学术前沿和学科优势基础,凝练和聚焦学科重点方向,在服务重大战略需要中增强核心能力。

以共享为基石,推动发展更有温度--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与瑞典皇家工学院、罗彻斯特大学合作共建的光电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是科技部批准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此为载体,学院与世界领先团队展开交流,合作申报国际课题,合作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

控制学院、化工学院,与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合作共建的流程生产质量优化与控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同样是科技部批准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两校在博士生联合培养、教师交流和科研合作等领域开展了密切合作。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与威斯康星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合办英文季刊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已出版12期,成为国际公共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阵地和华人传播学者展示原创研究的重要舞台。

医学院,与多伦多大学共建联合遗传与基因组医学研究所,实现双方院校共30位教授双聘任,是多伦多大学历史上首次聘请海外大学教授任双聘教授,也是我校教授首次在国际一流大学担任具有与本地教授同等学术权利的教职。

国际校区,全职引进美国工程院院士Philip Krein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副校长Susan Welburn教授、国际知名农业工程专家K.C.Ting教授,香港大学原校长徐立之教授受聘为国际校区书院院长,国际化的人才社区,聚集着全球化的一流人才。

围绕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着力于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提升和打造学科高峰,以学校设计学科自主为主要建设机制,结合学科发展战略布局和特色建设,统筹考虑各大学科板块的协同发展,学校让师生有机会走得出去、走得更远,也让更多外国青年认识中国、爱上中国。

不久前,在以收获·中国为主题的第七届留学生朗诵比赛,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学生娜斯佳和医学院学生牧沙以原创作品《俄罗斯的心,中国的梦》代表浙江大学收获了大赛一等奖。从初步了解中国文化,到如今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俄罗斯姑娘娜斯佳沉浸于中华文化已有10个年头。

而像娜斯佳这样的海外留学生,在浙大共有7074人,其中攻读学位的国际学生达到4409人,博士生845人,本科生2659人。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有57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2920名国际学生在浙大学习生活,占在校国际学生总数41.3%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也是浙江大学文莱项目实施的第五个年头。

五年前,因为一份服务国家战略的初心,浙大播下了一颗国际化石化人才培养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在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茁壮生长。

五年间,项目培养了5批文莱大学学生共68人,其中26人已经顺利毕业并就职于恒逸文莱石化,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上发光发热,不少学生已经成为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

今年5月,校长吴朝晖率团访问文莱大学,并见证了两校续签化工人才联合培养协议。从2018年起,浙江大学和文莱大学将再进行为期5年的合作,再为文莱培养5批石油化工专业的学生。

为配合国家外交战略和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浙江大学于20187月成立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学院,通过中国学、中国法、企业管理(创新创业与全球领导力)、农学、海洋学科、临床医学等国际学生特色本科和研究生项目把中外学生连在一起。

其中,浙江大学中国学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首个以中国学命名的高校自主设置硕士专业,十年来,浙江大学中国学形成了以当代中国为对象、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以国际比较为框架的培养理念,丰富了学习中国知识,了解中国社会、理解中国问题的培养过程,凝炼了中国元素、国际表达的培养方式,探索了以中国国情教育为基础,以东西融合和中外趋同为路径的留学生知华友华教育的实践创新

潮起东方万象新。今年,浙江大学持续拓展深度合作项目,助力学生海外交流走出去,提升本土国际氛围引进来。仅2017-2018学年,本科生海外交流项目达455项,交流率达到74.4%,而其中有近一半人前往世界排名前100位的高校交流。此外,研究生海外交流达3310人次,其中博士生交流率达到90.18%

今年也是浙江大学国际组织精英人才班开办的第三个年头,希望能够更好地发出中国声音,培养能提出中国方案并贡献中国智慧的精英人才。

今年,在浙江省对外开放大会上,省委书记车俊明确表示,要支持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建设国内一流的'一带一路'智库

新时期,浙江大学正系统谋划推进全球深度合作,强化项目、平台、基地建设,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顶尖学科的深度国际合作,构建分层分类的办学体系、高强辐射的社会服务网络、全球链接的国际合作网络,形成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和谐严谨的环境氛围和学术生态,努力成为天下英才向往的学术殿堂。

    

时间是最有力量的语言,行动是最生动的注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激发新活力,开创新局面。

浙江大学也将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频共振中敢为砥柱立中流、扬帆信风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