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上午,教育学院在田家炳书院举行了教育史专业美国留学生雷文(Irving Levine)的博士生论文答辩会。华东师范大学孙培青教授、杜承宪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金普森教授,以及教育学院的田正平教授、张彬教授、商丽浩教授、刘正伟教授等出席了答辩会。
雷文以《美国对华留美学生政策研究(1945-2002)》为博士论文题。首先,雷文先生对论文作了言简意赅的介绍。论文借鉴人口学中的“推拉”理论作为史实建构与问题分析的基本框架,以独特的视角考察了1945-2002年期间美国对华留学生政策制定、实施及嬗变的历史轨迹。雷文利用自己独有的条件,大量地运用了美国第一手相关资料,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宏观的视野出发,对中美两国留学生教育政策,以及中美两国的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针对答辩委员会所提出的问题,雷文作了较为全面、客观地解答。
答辩委员会对雷文的博士论文作了高度评价,肯定了其论文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认为雷文的博士论文不仅促进了中美文化教育交流的研究,而且也拓宽了教育史研究的领域,弥补了中国研究者在此方面的不足。论文以主题突出、观点平实、论据充分的特点获得了答辩委员会的一致通过。答辩会上,除了对其学术研究的赞誉之外,雷文以70多岁的高龄攻读中国教育史博士学位的学习勇气和执着精神得到了与会人员的深深敬意。
雷文1932年生于美国纽约,长期在美国纽约州法院工作,也曾在中国多所大学执教,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1982年,入新泽西Seton Hall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怀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及浓厚兴趣,2001年9月,以69岁的高龄师从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田正平教授,进行中美教育文化交流的学习研究。在五年艰苦的博士生学习期间,雷文先生多次往返于中美两国,克服种种困难,特别是在语言文字上的沟通障碍,以严谨、乐观、热情的学习研究精神,完成了浙江大学所规定的博士生课程,并在学习过程中对中美教育文化交流的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野和见解。在此期间,他不仅对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还广泛涉猎了中国文化历史等方面知识。
雷文的博士论文不仅是其个人学习研究的成果,而他的行动本身就是一个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成果,也是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史专业多年来从事教育交流研究的一个结晶。作为国内第一个通过教育史博士论文答辩的美国留学生,我们相信,他今后必将在促进中美教育交流方面作出更多的贡献。
教育学院
雷文以《美国对华留美学生政策研究(1945-2002)》为博士论文题。首先,雷文先生对论文作了言简意赅的介绍。论文借鉴人口学中的“推拉”理论作为史实建构与问题分析的基本框架,以独特的视角考察了1945-2002年期间美国对华留学生政策制定、实施及嬗变的历史轨迹。雷文利用自己独有的条件,大量地运用了美国第一手相关资料,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宏观的视野出发,对中美两国留学生教育政策,以及中美两国的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针对答辩委员会所提出的问题,雷文作了较为全面、客观地解答。
答辩委员会对雷文的博士论文作了高度评价,肯定了其论文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认为雷文的博士论文不仅促进了中美文化教育交流的研究,而且也拓宽了教育史研究的领域,弥补了中国研究者在此方面的不足。论文以主题突出、观点平实、论据充分的特点获得了答辩委员会的一致通过。答辩会上,除了对其学术研究的赞誉之外,雷文以70多岁的高龄攻读中国教育史博士学位的学习勇气和执着精神得到了与会人员的深深敬意。
雷文1932年生于美国纽约,长期在美国纽约州法院工作,也曾在中国多所大学执教,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1982年,入新泽西Seton Hall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怀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及浓厚兴趣,2001年9月,以69岁的高龄师从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田正平教授,进行中美教育文化交流的学习研究。在五年艰苦的博士生学习期间,雷文先生多次往返于中美两国,克服种种困难,特别是在语言文字上的沟通障碍,以严谨、乐观、热情的学习研究精神,完成了浙江大学所规定的博士生课程,并在学习过程中对中美教育文化交流的问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野和见解。在此期间,他不仅对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还广泛涉猎了中国文化历史等方面知识。
雷文的博士论文不仅是其个人学习研究的成果,而他的行动本身就是一个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成果,也是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史专业多年来从事教育交流研究的一个结晶。作为国内第一个通过教育史博士论文答辩的美国留学生,我们相信,他今后必将在促进中美教育交流方面作出更多的贡献。
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