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雄厚的科研实力
学院有12个研究所;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控制技术、光学仪器;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自动化、光学工程;1个重点学科实验室:光学惯性与传感技术。
学院每年新上各类项目400项,其中100万以上项目30余个,年科研经费达9000多万元;近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7项;仅2006年获授权发明专利31项、实用新型专利39项、软件登记14项;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SCI 211 篇、EI 332篇、 ISTP 198篇。2007年刘承团队获我国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公示);
2、强大的学科优势
学院拥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涵盖5个二级学科)、光学工程;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其中光学工程学科在06年的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以97分的高分名列全国第一。
3、优秀的师资队伍
全院有教学科研人员24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占37%;副教授(副研究员)占5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6%;外裔、外籍教师占3%(包括欧裔教师 4名);
师资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长
4、优秀的本科生源
全院在读本科生2421人,本科生生源质量历年名列学校各专业前茅;本科生入学时及在校学生约占全校的10%,每年毕业生人数约占全校毕业生的12%。
二、本科教学特色:以科研和学科为支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特点以及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本教育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的复合知识结构,突出创新意识培养,使得我们的本科毕业生既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又有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具有面向国内外继续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和拓展的潜能。
2006-07学年共开设本科课程177门,目前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应用光学;省级精品课程4门: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应用光学、检测控制仪表与装置;校级精品课程10门,校优质课程11门;
05-07年信息学院共完成自制实验设备16项,涵盖18门主干课程实验,受益学生6000人次/年,在研制和使用过程中发表论文4篇、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专利授权1项。目前尚有7项自制设备在研制中。
1、科研成果进教材
近几年全院共出版了“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4 本、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7 本、省级重点教材 1 本。教师们的科研成果被直接引用到专业教材中,如唐晋发、顾培夫等教授主编的教材《现代光学薄膜技术》,直接应用了研究所同事们的成果:薄膜微观结构改善的理论、方法,薄膜微弱吸收测量中的绝热型量热计,薄膜导波传播衰减系数法等;李晓彤、岑兆
2、学科前沿问题进课堂
学科前沿的科研问题通过新生研讨课、导论课、专业选修课等直接进入本科生课堂;为一年级各专业学生开设《信息时代的光子技术》等7门新生研讨课,为高年级各专业学生开设《电子信息工程Lab》等7门研究型课程,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如
每年接待国际知名专家来学院讲学访问20多位,主办国际学术会议5次。知名专家除了学术交流,还为我们的本科生开设各类学术讲座。如首届瑞典周上,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主席为学生作学术报告;加拿大Emil Steve Koteles博士为学生作系列讲座;哈佛大学Eric Mazur教授为学生作学术报告等等;各学科与国内外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交流促进与扩大了本科生的专业视野与国际理念。
3、名教授上本科教学讲台
我们学院的长江特聘、特级专家、资深教授都踏上讲台,为本科生开课。学院
另外,学院有4名来自欧洲的外裔教师为本科生开设专业基础课,外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也让同学们耳目一新。
4、以科研实验室为依托,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学院所有的科研实验室包括国家、省重点实验室都面向本科生开放,各学科学术骨干直接指导本科生。
学科竞赛训练 依托我们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骨干教师,我们建立了面向全校的竞赛训练基地:机器人、电子工程设计…每年学院有300人次的本科生参加了数学建模、程序设计、机械设计、多媒体作品设计、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创业计划、智能汽车、过程工程实验等训练并获奖。
科研创新实验 每年有校级和院级SRTP 立项150项左右,2005-06年获校“挑战杯”立项18项,2006年获江省新苗计划5项,2006年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立项14 项,2007年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立项11 项,每年参与的学生达600人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为本科生提供创新实验、科研训练机会,以期学生能尽早建立专业兴趣,进入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和了解学科的前沿理论、前沿应用技术,明晰学科发展动态。如在实施SRTP课题“PSD位置测试仪”时,光学仪器国家工程中心向课题小组开放了当时浙大的第一个超净实验室,让同学们使用光刻机、涂胶机、电阻率测试仪、离子蚀刻机等大型设备,深入科研的具体过程。
以科研为导引,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全院本科生毕业设计的选题有80%以上来自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生产需求,许多学生在大二、大三进入科研实验室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活动,得到充分的培养与锻炼。如04级自动化专业学生陈智强等从大二开始参与导师的973课题,得到锻炼;2005年的毕业设计中,“OLPF的设计程序”、“OLPF检测图像处理”、“OLPF在线检测仪设计”三个本科毕业设计课题是光仪工程中心承担“863”项目的几个子课题。此外,众多本科毕业设计课题均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一些国家及省、部级的项目课题中的一部分。让本科生承担这些子课题,从而使学生获得极大的科研锻炼和能力提升。光电信息专业89.6%的本科毕业设计是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完成的。
三、本科培养成效: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1、学科竞赛成绩
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他们在校内外、国内外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仅2006年,我院学生在各种学科竞赛中共获得:国际奖项 14 人次;全国和省级奖 34 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机器人科教实践基地,始终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21世纪复合型人才为宗旨,采用实践训练与科研、竞赛相结合、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相并重的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地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2002年至今,共有500多名来自于控制、机械、电气、计算机、信电、光电、生仪等各个不同系和专业的学生参与了机器人基地的各项实践训练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大多数学生继续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等国内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深造,约有20多名学生在基地指导教师的推荐下进入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继续从事机器人技术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毕业工作的学生也大都被通用电气、IBM、华为等著名企业录用。从反馈意见来看,这些学生在后期的学习、工作中往往因为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学科知识广泛、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得到导师和用人单位的重视。
在刚刚结束的2007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中,在机器人基地训练的3个参赛项目 RoboCup足球机器人比赛类人组、小型组和救援仿真组竞赛中均荣获冠军。三个组都以信息学院的学生为主要力量,在工业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生们还获得刚结束的第二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华分区赛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囊括2007年浙江大学“华隆科技杯”第13届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5个一等奖;
光电信息专业03级陈圆在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光电信息专业03级朱鹂、王辛、向骞等同学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白剑、
2、发表成果情况
依托于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中心,为本科生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如鼓励做毕业设计的本科生能积极参加每周的研究生学术交流会,感受科研的艰辛和喜悦,洞悉当前有关课题的发展前沿。在这样的培养环境中,仅光电信息专业近3年在校高年级本科生有7位同学公开发表论文8篇,其中两篇论文被SCI收录,两篇EI收录;有5位同学合作申请的“一种颜色自动识别系统”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0610052738.8)和实用新型专利各一项。
有7位同学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3、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
学生综合能力强 在“追求卓越”的理念下,学院培养了一大批综合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每年都有本科生获得浙江大学最高荣誉奖“竺可桢奖”;浙大“飘渺水云间”BBS由信息学院的学生创建,网站的管理一直由学生自己承担;信息学院网站从网页设计到日常维护、建设都由学生完成;电子信息专业2006届本科毕业生纪玉滨担任浙江大学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去西部工作一年,成绩优异,入选第四届“奉献者风采—在西部基层工作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事迹报告团”在各地巡回报告。
国内外深造率上升 本科生继续深造比例逐年上升,2004年为49.5%,05年为49.3%,06年为45.7%,07年达54%。
且根据调研反馈,导师普遍认为:信息学院培养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好(100%),毕业生的研究能力(98%),吃苦耐劳精神较好(100%),个人品质较好(100%),专业只是水平较好(99%),外语应用能力较好(99%),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好(100%),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较好(100%),实践动手能力较好(99%),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较好(99%),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99%),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较好(100%),团队合作能力较好(99%),创新能力较好(97%)。
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 学院强调宽、专、交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毕业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毕业生一方面可以适应信息工程类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能够较容易地与其他学科交叉,迅速走到国际科研前沿。比如:95级自动化专业本科生蔡昕颖辅修英语,大三进入实验室,毕业后赴美国从事生物医学与控制的交叉研究,目前在耶鲁大学医学院做神经生物学博士后;
用人单位反馈 学院每年本科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率达98%以上,近三年已向社会输送毕业生2120人,毕业生除了去IT重点企业、国内外著名企业外,学院还动员毕业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岗位上去,2004、2005和2006年就业去国家重点单位(西部的国家级重要单位、世界500强等)的毕业生分别为327、291和304人,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43.5%、41.3%和45.8%,得到社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好评。我们通过走访和调查,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总体评价如下:
①总体素质较高,专业基础扎实,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独立适应能力,业绩考核在优良两级比例达到80%以上,综合实力明显优于其他大学学生。
②实践能力强,很快就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上进心比较强,个人素质全面。
③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强,吃苦耐劳,有比较好的心态,能独当一面。
④有很大的潜力,成长定位高,发展比较快。
⑤组织能力也较强,工作后一两年就成为部门的技术骨干,从走访的几家公司看,50%的毕业生在工作1-2年已成为部门骨干。
社会上高层次人才 学院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各界的领袖人物,科技界:院士5名:叶培建(中国嫦娥工程月球探测卫星总指挥、总设计师;中国资源二号卫星总设计师、总指挥)刘盛纲 薛鸣球 林祥棣 孙优贤;企业界:中国一汽总裁:竺延风;商界:旅美校友段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