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新变与传承

时间:2016-04-19浏览:566

   唐人杜荀鹤的诗句“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带领我们走进古典而幽静的读书氛围。然而如今这种宁静的伏案阅读离现代人越来越远。更多的时候,我们或端坐于电脑前阅读各类电子书,或埋首于手机浏览朋友圈里分享的推送。这些在阅读领域中如雨后春笋般产生的新变,如同一根无形的缰绳,牵引着现代阅读的发展方向。
  我们不禁要问:在这场新变浪潮的冲击下,会被洗刷一空的是什么,而屹立不倒的又将是哪些?作为时代汪洋中的一滴水珠,在阅读的变革中我们每个人既是观众,更是主角。是跟随潮流应势而变,还是固若磐石坚守传统,当无数个选择聚合在一起时,这个时代的阅读走势将由我们主宰沉浮。
  大学生是阅读阵地的先锋,也是阅读市场的主力军。2015年10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13级报刊编辑学小组面向全校展开了一场关于阅读的问卷调查,来自人文、传媒、工科、理科各个专业和不同年级的298名同学,为我们全方位地展现了浙大阅读现状之全景。

纸质与电子
    调查显示,一周内看书不超过2本的同学比例最大,占总样本的83.5%,这说明浙大学子的阅读量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数据表明,人文学院的同学阅读纸质书更多,来自工科的学生更多的则是看电子书。然而不管是哪个学院的学生,比起电子书,喜欢纸质阅读的人数比重都更大,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了“没有偏好”。这既是对电子书将取代纸质书这一预测的有力破除,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传统阅读仍有很大市场。
  事实上,大多网络文学作品仍然选择纸质书作为最终呈现形式,如近期热播剧的同名原著《何以笙箫默》、对《西游记》的经典改写《悟空传》等。在数字化时代,不仅有作者从网络到纸质的回归,读者对纸质书的眷恋同样可见一斑,除了排版好看、内容质量高,触摸手感好等阅读体验方面的原因,对传统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大部分读者对纸质阅读的青睐。
  此外,数字阅读比传统阅读更迎合娱乐化和浅层次的阅读需求,一旦涉及知识或学术等需要精度和深读的内容,数字阅读便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阅读和学习需求。

经典与畅销
    比起局势较为明朗的纸质书和电子书,在经典和畅销之争中硝烟则更为弥漫。尽管有53.4%的同学选择更倾向于经典书籍,然而还有43.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没有偏好,经典和畅销都在平时购书的范围内。
  如人物专访中楼老师所言,经典是经过时间沉淀和前人筛选的书籍,在信息量巨大、阅读选择变得尤为困难的今天,如果不确定读什么书比较有价值,阅读经典将会是最保险的选择。
  与经典阅读并行不悖的是分众阅读的形成。我们可以在海量的文学作品中自由选择,畅销书市场上因此延伸出题材种类繁多的类型文学,文学的消闲功能得到突显。
  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得阅读时间碎片化,长时间深入阅读的读者越来越少。在调查中,67.1%的同学将阅读作为“娱乐消遣”,足以证明大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从中获得放松娱乐。这样一来,篇幅简短精炼,风格愉悦轻松的“轻阅读”便一跃成为市场宠儿。它们既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又因创作内容大多贴近实际,而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大学生在面对经典和畅销之争时,首要是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如果要深入而完整地获取某一知识体系或价值观念,经典阅读恐怕是唯一的选择。而在经过一整天专业学习的睡前时间里,随手翻阅几页以轻松娱乐为主的网络文学作品,也不失为劳逸结合。

朋友圈的阅读
    在当前数字化时代中,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不局限于看书,阅读的对象变得更为广泛。朋友圈、公众号的推送分享,微博的最新话题排行榜,网络社区的自发问答以及各种图文并茂的时鲜资讯,共同呈现出信息大爆炸的局面。
  在问卷调查中,针对微信推送的数据显示,38.6%的同学每日浏览时间为半小时以上。对待微信推送,大多数同学持有积极态度,认为浏览微信里的文章也属于阅读一部分,只要内容质量有保障,与传统的严肃阅读并无高下之分。微信阅读,是阅读领域新变中的热门之一,通过朋友圈和公众号等自发而成的社群,微信阅读更多体现出“无社交不阅读”的特点。在微信推文左下角显示的阅读数量,时刻提醒我们自己是众多阅读者的其中一个,能够使我们产生“已阅”的认同感,而点赞和评论功能更是为我们与作者的互动提供了空间和自由,并且能够让我们从中了解其他阅读者的想法。无论是朋友圈里好友的分享,还是公众号中大V的推送如“吴晓波频道”,更多的是体现出小圈子式的社交阅读特点。从内省到分享,从个人到集体,微信阅读作为一种社交化阅读,具有短、平、浅、快的特点。
  尽管微信阅读上的确存在良莠不齐的文章,随时随地看微信也成为许多“低头族”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然而微信阅读本身作为一种时代趋势,是阅读领域百花齐放的体现,应当为我们所用而非简单的拒于门外。
  当前,许多经典读物也将触角伸向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公众号推送短篇,连载长篇,或直接向读者推荐经典读物,如“经典短篇阅读小组”,“北大博雅好书”,“上海书评”等;众多高校或学术界的官方读物也纷纷创建起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推送质量精良的学术文章,让学术更接地气,更有助于吸引学生群体,如“古文字微刊”和“浙大社科学报”等。
  在调查中,80.87%的同学认为国学等经典读物可以采用微信推送的方式呈现,让更多人了解和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筛选,微信阅读愈发体现出多态发展的趋势,只要给予合理运用,碎片化阅读未必是洪水猛兽,便捷地获取有效信息将成为微信阅读的优势,也应该成为大学生阅读微信推送的最终目的。
  结合上文提到的大多数同学每周阅读不到两本书的现状,至此,我们可以将浙大学子阅读量偏少的原因总结为两点,一是选择的增多:书籍不再是获得信息的唯一方式,网络等其他途径也能让浙大学生获取所需的精神滋养。二是时间的减少:课业的繁重和阅读方式的多元化,使得经典阅读的时间被挤压。
  碎片化阅读是一把双刃剑,纸质和电子阅读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经典与畅销书之间也没有泾渭分明的楚河汉界。阅读具有多重功能,既可以让我们获得放松,也可以使我们领悟真理,然而阅读归根结底是人类对信息的获取,同时也是我们信息再创造的前提。尽管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然而阅读的本质并没有褪色。在阅读新变中,我们应当传承的是对阅读的热爱,以及对未知的好奇,继而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相应的书籍,这样才能够真正体验阅读之美,感受阅读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