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史溯源的标准,学界有诸多研究与评述,总结起来主要有两个维度、四个层面。第一个维度是精神和物质上的标准;第二个维度是主观诉求与官方认可的标准。从精神层面上讲,大学有其特征精神,这种精神应当在其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内在连贯性,并被广大师生校友所认同;从物质层面上讲,就是要有校址、屋舍、人事等办学要素的继承关系;从主观诉求来看,就是大学师生及其校友上有将特定办学实体追溯为源头的主观愿望。从官方认可来看,一所大学将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某个办学实体引为校史源头的主张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
以上四个方面,对于判断一所大学与历史上的某个办学实体之间的传承关系具有重要的衡量价值。按照上述标准,我们简要溯源一下浙江大学的校史
(1)首先,从精神层面来看,浙江大学作为一所大学,其精神内核就是“求是精神”,它发源于求是书院,形成于西迁浙大,并在今天的浙江大学继续影响着每一位浙大人。在求是书院时期,著名教育学家郑晓沧认为求是书院彰显“务求实学、存是去非”的办学精神。(郑晓沧《戊戌前后浙江兴学纪要与林启对教育的贡献》,载《浙江大学简史(第一、二卷)》第269页)1938年,竺可桢校长主持校务会议,确立了“求是”校训,“只问是非、不计利害”是其核心内涵。从“务求实学、存是去非”到“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两者在内涵上具有强烈的继承性。
⑵从主观诉求来看,求是书院师生在其发展变迁过程中,始终秉持与继承自求是书院办学以来的精神传统。蒋梦麟、邵裴子、陈大齐、郑晓沧、何炳松、汤兆丰、马叙伦、邵元冲、陈�等一大批求是书院师生积极担任了筹建浙江大学的董事或者筹备处的筹备员。1927年,浙江省决定通过了由蔡元培、蒋梦麟筹划的关于设立浙江大学研究院的提案,时任浙江省教育厅长的蒋梦麟立即委派郑晓沧前往求是书院旧址勘察,并将求是书院旧址列为研究院院舍。后来第三中山大学先行成立,校址就设在求是书院。这个第三中山大学即后来的浙江大学。1947年,浙江大学隆重举行了浙江大学建校20周年暨求是书院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诸多师生演讲校史纷纷追忆1897年成立的求是书院及其办学精神。著名史地学家、浙江大学教授张其昀明确将求是书院追溯为“浙江大学的前身”。(张其昀《本校二十周年成立纪念》,载《校庆特刊》1947-4-1)
⑶从物质层面来看,求是书院与浙江大学之间的传承关系是十分明显的,浙江大学的校址就在求是书院的旧址上,求是书院的原有屋舍则成为浙江大学秘书处、校长办公室、文理学院等教学、办公用房。尤其是人事方面的传承更具特色,郑晓沧、潘渊、祝文白、赵廷炳等求是书院毕业的知名人士担任浙江大学的教授;而蒋梦麟、邵裴子两位教育家,一个是求是书院的学生,一个是求是书院的老师,先后担任浙江大学的第一任和第二任校长。
⑷从官方认可来看,始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教育部编制全国教育年鉴,在介绍国立浙江大学的历史沿革时,就曾明确指出“前清光绪二十三年,求是书院成立,是为浙江创设高等教育机关之始。”明确认定了求是书院作为浙江大学源头的历史事实。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精神和物质的维度,还是从主观诉求与社会认可的维度,浙江大学与求是书院之间的传承关系都是清晰可见的。求是书院是浙江大学的起源,其证据与脉络是相当清晰的。(张淑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