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动物”的守护者

时间:2016-06-24浏览:1153

 

人物名片:李锡涵,竺可桢学院混合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
在“浙”里留下:全新的社团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炎热的午后,一只花白毛色的“求是猫”在教学楼走廊惬意地睡觉,几个上课的学生匆匆路过,对它投以笑容。这和谐一幕的背后,浙江大学学生动物保护者协会功不可没。2013年5月,正读大一的李锡涵临危受命,成为动物保护者协会的会长,并用了3年时间,让社团“起死回生”。

“阴差阳错”当上了会长
   李锡涵在大一之初刚加入动物保护者协会时,这是一个不太有名的二星级小社团。到了大一下学期,这个当时已经成立八年多的社团却濒临解散。由于上一届的管理不善和内部矛盾,社团活动几乎停滞,留任的社团成员算上他仅有5位,而愿意担当会长的只有他。面对这样的窘境,李锡涵没有多想,他觉得既然做了会长,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9月是百团大战社团纳新的日子―――能招到多少人,能不能留住人,这关系到协会的存亡。从宣传到面试,李锡涵与其他四人一起做了大量的纳新工作。与此同时,辅修生物科学的他正努力备战国际基因工程竞赛。最忙的一天,在连续工作24小时之后,上午9点多他从生物实验中心骑自行车飞奔到东区,在协会的全员大会上做了会长发言,10点半会议结束又飞奔回实验中心整理材料,抢在中午12点的竞赛截止时间前上交。完成这一切后,他整个人几乎要瘫倒了。不过付出总有回报,协会成功招收到100多位会员,30多名干事;他也在竞赛中获得了金牌。

救助流浪猫狗
    社团稳定下来,发展成为了最大的问题。受到校训中“求是”精神和校歌之“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的启发,李锡涵决定把“求真务实”定为会训。他不希望这样一个动物保护组织只是在平时空喊口号,在动物遭到虐待时批评指责,他想建设的是一个科学理性地保护动物、真正能为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做些实事的社团。
  于是,为了解决校园流浪猫狗的问题,他和社员们救助流浪猫狗,给它们治病、找领养人,并与杭州市政府和校动物医院合作开展紫金港校区校园流浪猫“TNR”(抓捕、绝育、放归)工作。
  印象最深的是救助紫金港一只叫“阿大”的流浪狗。
  “阿大”得了皮肤病,黄色的毛掉下来露出了黑色的皮肤,如果不及时治疗,学校出于对师生健康的考虑,很可能对它做出处置。他们关注到这个情况,决定尽全力救治它。
  在协会数据库中,照片与文字详细记录着治疗的全过程:“4月14日下午,我们再次准备将阿大带去动物医院治疗,此次采取项圈牵引的方式,十分顺利,阿大十分配合。”“4月14日晚10点,通过GPS实时定位装置在丹青找到阿大后,领到喂食点喂食药物。项圈上的方盒即为相应定位装置。通过它,我们可以按疗程每天及时找到阿大并将其带至医院治疗。”“4月17日,带阿大去校动物医院治疗。阿大的情况已经有所好转,腿上可以看到些许细毛”……阿大的治疗费用昂贵,社团财力微薄,他们在CC98论坛发帖筹集治疗费用。“阿大”的病情引发了浙大学子的关注,这条帖子很快登上“十大”。但是,支持与反对的声音并存,有的同学发帖说:“就一条狗,有这钱给人不好么”,还有同学说:“真是有人闲的没事,学校快点组织打狗队吧,我第一个报名参加。”面对不解甚至是批评,李锡涵没有空谈“爱心”,而是从生态、伦理、经济、教育等多个方面解释回复,并将账单公布。好在大多数的同学支持他们的行动,他们成功募集到2000多元钱,为“阿大”治好了皮肤病,并找到了合适的领养者。

为动物保护做实事
    除了救助校园流浪动物,李锡涵还主持设计和讲解社团精品课程《动物保护概论》的第一期,带领社团赴云南开展调研,开展公益实践系列活动和野生动物科普知识讲座活动……李锡涵说:“‘求真务实’是我提出的,反过来也影响了我自己,我不追求那些假大空的东西,而是喜欢做出实际的贡献。”
  “求真务实”的会训写进了《浙江大学学生动物保护者协会章程》,并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浙大“动保人”。
  3年的时间让动物保护者协会从濒临解散到升至三星级社团,并获得2014年“浙江大学优秀学生社团”称号和2015年“学生社团青苗奖”。3年前,李锡涵性格内向不爱说话;3年后,他经过在社团的历练,学会了如何带领团队共同奋斗。他改变着社团,社团也改变着他,不变的是一颗为动物保护做实事的心。
  本科毕业后他将前往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并打算在计算机与生物的交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造福更多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