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虫子吓唬我

时间:2016-06-24浏览:757

 

人物名片:张敏珠,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植物保护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
在“浙”里留下:科研精神与科研态度

    “只要蟑螂跑得不是那么快,抓住它还是很简单的,另外呢,蟑螂跑起来也是很可爱的。”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张敏珠这样“吹嘘”自己抓虫的本领:“对毛毛虫这一类的虫还是不太喜欢,但其他的虫子都是可以想抓就抓的。”
  天哪,还有说蟑螂可爱的人!还是个女生!张敏珠的胆子怎么就这么大呢?

  “张大胆”炼成记
    大一时的张敏珠是竺可桢学院混合班的工科生,在选专业的时候,本打算去听听其他专业介绍的她却错过了许多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听了植保专业的宣讲,老师的介绍让一直想要选择小众化的专业、做与众不同的事情的张敏珠觉得很“对味”,就这样缘分把张敏珠和植保专业连在了一起。
  大二上专业课的时候,植保专业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出去抓昆虫,然后制作成标本。在这些实地采集科研素材的过程中,张敏珠亲手制作过很多标本,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斑衣蜡蝉的蝴蝶标本。当时大家一起去天目山保护区抓昆虫制作标本,大家拿着树枝在树丛挥舞,赶出很多飞虫。她用自制的网兜逆着虫子飞的方向网住了蝴蝶,抓到之后便小心翼翼地把蝴蝶固定在板子上,生怕不小心碰坏它柔弱的翅膀。张敏珠打开图鉴对照,发现这是一种很罕见的蝴蝶。制成的标本现在还在实验室作为优秀样品保存着。
  做昆虫科研第一步就是了解身边常见的小虫子们,从不敢碰的女生到见到虫子就可以抓住的植保人,需要的是巨大的勇气以及对昆虫研究的兴趣。张敏珠就是这样在实践中不断为之后的科研夯实基础。

  捉虫可不是为了好玩
    通过捕捉、养殖、观察昆虫,张敏珠在实践中不断增长着对于昆虫及其与植物关系的认识,也不断训练提升着自身的科研素质。到了大三,张敏珠开始参与褐飞虱的研究项目。褐飞虱是一种以吸食水稻叶片汁液的半翅目昆虫。这个项目主要是为了探究褐飞虱对水稻的影响。
  实验用的褐飞虱是在华家池校区找到的,再经过养殖,不断地将品种纯化,达到实验要求的标准。在具体实验环节,研究团队利用高分子薄膜,在膜的后面添加适当的人工饲料,让虫子误认为这是食物水稻,引诱它们在上面形成自己的唾液鞘。一段时间之后,取下薄膜就可以得到唾液鞘,进行后面的研究。
  在长时间的具体实验过程中,张敏珠不仅提升着自己的实验技巧,也在老师和学长学姐的提醒下矫正自己的科研态度。
  一次在张敏珠做褐飞虱RNA提取实验的时候,对学生实验操作要求一向严格的张传溪教授走过来,提醒说:“用枪头取液的时候一定注意不要污染了公用试剂。”这样一个及时的叮嘱让张敏珠更加注意自己手头的操作,也提醒着她时刻注重科研实验中的细节。
  实验室的学长学姐们对张敏珠都很热心,经常在她一侧指导实验。但是只要张敏珠在实验操作上有任何一点失误和漏洞,都会被周围的学长学姐要求重新来过。
  “老师和学长学姐们教会了我什么叫认真什么叫严谨。抓虫子可不是为了好玩,科研的事容不得半点马虎。”今年四月初,张敏珠带领的小组凭借褐飞虱项目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在安徽农业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实践创新成果一等奖,为浙大赢来了生物研究领域中的荣誉。
  即将毕业的张敏珠选择出国深造。在浙大四年的学习实践,从标本收集培养过程中的“斗智斗勇”到实验操作阶段的一丝不苟,这些珍贵的经验是张敏珠留在浙大的“求是”印记,也是她在未来的科研中“更上一层楼”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