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责,极致心

时间:2016-07-03浏览:663

 

  人物名片:郑春燕,光华法学院教授、博导,1999年入党。

  傍晚时分,东一B的212教室里传来阵阵掌声,打破了走廊里的寂静。郑春燕刚刚参加完浙江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赛前交流,一位来自农学院的外籍老师不断用英文表达着对郑春燕经验分享的感谢。
  “在我看来,合格党员就需要有先锋模范的作用。”
  曾经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人文组第一名的她,这次的经验交流不过是她教学之路的小小剪影。她强调努力的过程和姿态,“就算结果很难达到预期,我也会去接受。”
  正因为这样,郑春燕一直在朝着“把课上好”的目标努力―――“符合浙大学生培养的目标。”就如竺老校长的两问,她也经常两问自己:“怎样的法律人才符合浙大的定位?这个定位的法律人到社会以后是否符合现在的或是将来的需要?”这两问不仅仅问郑春燕自己,更问给她的学生,“我们的努力能够帮助中国建立更好的法治吗?”
  郑春燕带本科生与硕士生时,注重培养和巩固规范分析的基础,但博士生的法学分析基础已经比较巩固扎实,郑春燕更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与宏观视野。“因为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应该关注到对社会的投射面。”在她的博士生课堂里有一门特殊的《新行政法学》。在这门课上,郑春燕特意设置了法学以外的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通过这些,博士生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对中国行政的影响,也就得以跳出行政法学,用交叉学科的视野和创新的胆魄去回应这种影响。这是郑春燕在教学上本硕博分层次分类型教学的尝试,更是她将社会纳于怀的责任感。曾经有一位中国政法大学的交换生在回校后发消息告诉郑春燕,她从年级的第130多名一跃成为了年级第一,“是因为您的课激发了我想要变得更好的内心渴望。”这不仅仅是个人知识的增量,更是学会努力的成长。
  “心中没有国家,就不能做大学问。”这是郑春燕在北京做博士后时,一位长者的警言。而对当时的郑春燕来说,她还不能完全理解。“我觉得自己个人努力就应该能做大学问。”但是后来,随着科研的深入和教学的开展,她才慢慢懂得,当一个人对这个国家的法治有匹夫的责任时、觉得这个国家法治的进程和每个人的努力都密不可分时,她的作品才能变得更具关怀,给出论断也会更谨慎。“我拥有的是更宏观的视野,而不是只看到法学本身。”尤其在成为党员、成为教师后,郑春燕更明白自己的意见对于这个社会法治可能的意义,“我不能仅仅考虑到我的论文能不能发表,而是要考虑到我的意见如果真的被采纳,它给社会带来的是福音还是歧路。”
  郑春燕相信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像她、像那名学生这样努力着的人们,他们都有各自的“合格党员”标准,但都离不开两个关键―――做自己可以尽到极致的那份工作;扛可以承担得起的匹夫之责。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合格党员。”(学生记者 陈亦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