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继续成长

时间:2016-07-03浏览:509

 

      毕业了,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想要纪念。18岁时,错过校方精心准备的成人礼,我感觉特别遗憾。现在面对预计不能参加的毕业典礼,却不觉得惋惜。这种心情有点奇特。
  一听到我要毕业,早有亲戚问“这么快,都毕业了,有对象了吗?做什么工作?”他们觉得毕业最重要的就是可以结婚,有自己的收入。对于我来说,毕业的重要意义是换一个不同平台成长,接触不同的人和环境,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还有经济独立。还是值得纪念的。
  为什么觉得不需要特别纪念呢?大概是受到了阿尔贝特・施韦泽故事的影响。没错,就是那个在《太阳的后裔》里被医生们挂在嘴边的“施韦泽”,一个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哲学和神学博士,研究员和助理牧师,怎么就成了医生们的榜样?
  1905年施韦泽30岁,就在他的学者生活一切顺利的时候,他宣布“我已确定了自己的生活计划,并要实施早就做出的决定―――即从30岁起直接为人类服务,我准备到赤道非洲去行医。”虽然遇到不少困难,但他还是到了非洲,做了他想做的事。
  不管我们所认为的人生意义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像施韦泽这样按照自己的意志主动安排自己的生活,就像他说的“作为能动者和受动者,我们应该显示出‘人类赋予其存在以意义’的力量”。这种自由的感觉让我有点激动。
  但也有担忧,环境的限制并不总由着我们过想要的生活,特立独行往往要付出代价。施韦泽也一样,尽管他看起来天赋异禀,但做这件事还是有困难的。首先他需要学医,作为大学老师的他按规定不能在医学院注册学习,而且30多岁的人的记忆力已不能与19岁的大学生相比,他不得不“笨拙地强制自己的头脑进行纯粹科学的工作”,和疲劳作斗争。
  当他公布到非洲去的计划时,他受到了亲戚朋友们的责难,“他们纠缠着我,要我放弃这一计划”。并且在非洲时,他还因为世界大战作为战时的敌侨要被遣送回国。
  但与做想做的事相比,他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放弃。他也很清楚自己为此要付出的代价,“当我去非洲时,我已准备做出三种牺牲:放弃管风琴艺术,放弃我心爱的学术活动,失去我的物质方面的独立性,今后的生活依靠朋友的帮助”。
  固然他为了人道主义而自我牺牲的精神可嘉,如果我们只把这看作他想要生活,是不是也应该学他追求理想生活的精神的?如果这样,失去什么和得到什么了然于心,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只过着别人眼中的好的生活呢?
  当我意识到自己拥有支配自己生活的能力的时候,发现毕业与不毕业并没有很大的不同。我将继续成长,继续和喜欢的朋友在一起,继续发展我的兴趣爱好,达到自己的理想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