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之外

时间:2016-07-03浏览:66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而不读万卷书的,很有可能是个送快递的。”实习所在部门的同事真不愧为段子手,我看得忍俊不禁,随手也加上一句:“那既不读万卷书又不行万里路的呢?―――抱歉,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红的。”
  正在进行的毕业实习,占全部毕业学分的3/160。它是四年大学生涯的最后一门“课程”。坐在办公室里的我,尽管有时候会抱怨时间紧、任务重。但是,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实习,每天过得忙碌而充实,确实也是一件不错的事儿。
  我和每一个求职、“求实习”的同学一样,经历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也会因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欣喜。一纸简历、一场面试,仿佛又让我回顾了我的大学生活。

  单位:杭州某英语在线教育公司
    老总面谈问题一:你对浙大的教育满意吗?
  我的回答:总体上是满意的。我们很多老师不仅在科研上很有成就,上课也上得很好。学校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比如,我们可以经常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大牛的讲座;有大量的网络资源;学生有很多和国内其他高校、国外学校的交流机会。
  内心独白:“浙大学生”这个标签还是挺有影响力的。学校怎么样,我便怎么样。当然,学校之于我的影响,是远远超出言语所能表达的范围的。
  老总面谈问题二:你有没有学习过哲学,对哪些内容有了解?
  我的回答:我学习过《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两门课程,对主要的哲学流派和知识点都有一定了解……自我点评:老板好像对我的回答不太满意,他希望听到我的看法和体会,而不是这些知识点;他看重能力,但更看重情怀。是不是真的要反思自己呢?如果学习只是停留在知识和记忆上,不能消化和利用,那又有什么用呢?另外,中文系出身的我,文人情怀到哪去了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切记!

  单位:杭州某出版公司
    HR提问:你在简历上提到,你跟从陈洁老师学习《编辑学概论》和《出版学概论》两门课程,请问你学习到了什么?
  我的回答:我对图书的编辑出版的基本流程有一定了解。就出版来说,需要从寻找选题开始,经过组稿、审稿等编辑工作,最后才能印刷和编辑。
  内心独白:说来也怪,尽管课程已经结束近一年,我竟对陈老师上课的内容记忆犹新。基本知识点、电影《大渡河》、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的故事、老师在剑桥求学的故事……但老师影响我更大、更持久的却是她的微信朋友圈。每每看到她的状态,我就能了解编辑出版业内的最新资讯、老师的日常的工作生活感想……托她的福,我得以去听自己感兴趣的讲座;也能够在她执着而热情的生活状态中反观自己,增添不断向上、向善的动力。
  笔试内容:两天内将一本台湾引进书(原稿PDF、TXT和图片)整理成一份可以上架的简体版书籍。
  内心独白:笔试涉及到繁简字转换、排版、制作图片和表格、宣传内容的撰写等等,这些都不是最难的事。但是,将书中的一些台湾用语改成贴切的大陆日常用语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网拍”、“新娘秘书”等等“外来词”,我既不懂意思,手头又没有可利用的书籍或网络资源,怎么办?庆幸的是,在和台湾来的交换生室友日常聊天中,这些问题一一得到了解决。每次聊到大陆和台湾的差异,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台湾与大陆常用汉字对照字典》已经有了,以后是不是可以编一本《大陆台湾常用词对照词典》呢?

  单位:杭州某大数据公司
    老总面谈问题一:谈谈你在学校的学生工作经历。
  我的回答:我从大一开始就成为了《浙江大学报》的学生记者,在采访、写文章、编辑等方面接触得比较多。讲一件和大数据有关的例子,去年,我们团队完成了一篇关于校友集体婚礼的报道,这其中就用到了分析和处理新人的报名数据。在分析新人的平均结婚年龄、最集中的结婚日期等等数据中,我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以前没有意识到的结论;这也是我觉得大数据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内心独白:成为一名《浙江大学报》的学生记者,是我大学以来最值得自豪的一件事情。犹记得曾经的记者团团长说过,她大学四年几乎所有的荣誉和感动都来自校报。对于我来说,校报不仅仅是一个成长和锻炼的大舞台,还是一个大家庭一般温暖的存在―――这里有可亲可敬的老师,也有优秀且可爱的学生记者们。

  “事事的因果只在回首时显现;你得相信,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视频,我看了不下20遍,美其名曰学英语。这段视频和他的人生,对我来说是一碗能量十足的、还是需要常常喝的心灵鸡汤。四年前初入大学,我的求职简历还是一片空白;四年后从浙大毕业,我有那么多丰富难忘的经历。这就是浙大给我最好的毕业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