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的天平

时间:2016-09-23浏览:413

   从2012年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至今,已经过去了4个年头;从我开始从事教学工作至今,也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一路走来,我在保证科研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始终都尽最大努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未曾磨灭一颗敬畏的心。
  从4年前的比赛说起,既然是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我在讲课的专业内容上做了充分准备,对课程知识点的选择、讲课思路的梳理、课件素材的查找、课程互动的设置每个细节都反复斟酌。但随着比赛的深入和评委们的指导点评,我会开始注意到教学过程中非专业的部分,譬如个人的形象和语调,如何在短时间内讲好一个故事,为此我还在当时查阅了很多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资料。最终能够获奖,我想或许是因为我在比赛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学习完善。这样一种成功的经验,也都被我融入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比赛本身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什么,无论以何种方式授课,我们最终都是为了促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知识点。
  再回想起自己开始教学的时候,那时候我站在讲台上,激情比现在还足,可心情很忐忑。无论是知识面还是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都不能和现在相提并论。但好在那时候我怀有一颗敬畏之心,那时候养成的习惯也一直被我坚持至今。
  比如,上课的前一天我是坚决不会出去忙科研或别的琐事,而是在办公室里安安静静地备课,我会尽量避免其他事情干扰到正常的教学活动。哪怕是从事教学工作十几年后,我还是坚信备课的重要性。随着学科科研本身的不断发展,需要不断有新的内容被添加到讲课的内容中;为了让学生在实验中更好地理解理论原理,我会在复杂重要的实验课之前,自己先去实验室里操作一遍;每次出去参加学术报告或研讨会,我会用手机或相机把一些新发现的知识成果拍下来,融入到讲课过程中,让同学们同我一样保持对新鲜知识的敏感;如果国际上最新的一些科学奖项(如诺贝尔奖)有涉及到本专业的一些知识,我也会及时了解清楚并添加到原有的讲稿上;时至今日,我的电脑上已经有好几个G的资料是这么多年来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学而收集的图片、动画等等……其实每一次的备课,都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坦白说,我上专业课上了十几年,现在即便不再备课,上去讲也能从容自若。但是只有保持对新知识的敏感和了解,在下课学生过来讨论的时候,才能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讲课之外收获更多。
  一路走来,我很庆幸自己一直抱有一颗敬畏之心,为了不辜负这份敬畏,我尽最大的努力平衡着科研与教学两份志业……

(学生记者王爱华整理)


链接:
    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是一项面向全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的比赛。
  竞赛以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和能力训练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教学竞赛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培养青年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态度,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热情,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竞赛设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学科、自然科学应用学科三个组别。每个组别根据选手得分,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7名,由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颁发相应证书。对每一组别获得一等奖且排名第一的3位选手,按程序向全总申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